第18章 武都道险 斥候新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章 武都道险 斥候新练

 

建兴十二年冬十月初七,霜降己过,武都道的青泥岭笼罩在铅灰色云雾中,栈道上的积雪被寒风卷成细霰,打在“汉”字斥候旗上沙沙作响。诸葛瞻身披玄色斗篷,腰间玉珏隐在裘衣下,望着崖壁上“小心落石”的朱漆警示,忽然记起父亲《出师表》中“五月渡泸”的艰辛——此刻的武都道,比南中更险,却是连接陇右与汉中的咽喉。

“武乡侯,前方是木皮关,”斥候统领王平的甲胄在雪岩下泛着冷光,他曾随父亲平定南中,此刻手中的斥候图己被雪水洇湿,“魏寇常在此设伏,去年腊月便劫了三队粮车。”诸葛瞻接过图卷,见上面的等高线仍用古法标注,遂取出算筹在雪地上摆出三角阵:“可仿汶山羌的‘鹰眸术’,每五里设观察哨,用算筹标地势高低。”

栈道尽头的隘口传来狼嚎,三匹探路马忽然惊嘶。诸葛瞻按住剑柄,见崖下深谷中隐约有马蹄印,积雪表面的压痕新鲜如昨,边缘带着魏制马镫的菱形纹——这是他在汶山碉楼见过的魏谍标记。“派飞鹰传讯,”他对王平低语,“让后队改走陈仓道,前队随我抄近路。”

行至一处凸出的岩台,诸葛瞻命斥候取出改良的“武侯望楼”——这是太学工坊制的折叠式木架,登高一望,二十里外的谷底尽收眼底。他摸出袖中微型浑天仪,铜制指针在云雾中划出弧度:“正北偏西十五度,有炊烟三缕,当是魏谍营地。”王平依言望去,却只看见茫茫雪雾,不禁手按佩刀:“侯爷如何断定?”

“算筹测距法。”诸葛瞻将算筹按步数排开,“从木皮关到谷底,共七千二百步,炊烟高度与山势仰角相合,必是生火造饭。”他忽然指向岩台裂缝,那里嵌着半片魏制弩机零件,“三日前的斥候报,此处有弩箭破风之声,可见魏人己在此布防。”

暮色漫过栈道时,诸葛瞻在临时营地铺开斥候新练方案:“每队斥候配算筹一袋、改良望筒一具,”他指着图上的烽火台,“遇敌则燃狼粪,烟数为敌数,旗语为方位——烟一为百,旗左为东,右为西,此乃‘烽燧密码’。”王平的手指划过“算筹测距”一栏,想起在太学射圃见过的弩机刻度,忽然明白:“当年丞相教我们看星宿辨方向,如今侯爷教算筹算敌踪。”

更深露重,诸葛瞻独自登上岩顶,见谷底的魏谍营地亮起三盏灯火,恰与他算筹推衍的位置吻合。他摸出父亲的羽扇残片,残羽在风雪中微颤,忽然记起在二十一世纪看过的《孙子兵法》批注:“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遂取过炭笔,在斥候图上画下“品”字布防阵,每个节点都标着算筹计算的最佳观测点。

“侯爷,羌地向导到了。”王平的声音惊起宿鸦,火光中走来个身披牦牛皮袄的汉子,正是迷姐羌寨的猎手木吉,腰间挂着诸葛瞻亲赠的算筹袋。木吉伏地行礼,取出用熊脂绘制的陇右谍报图:“魏人在阴平道增了三个粮囤,囤中粮草足够万人三月之用。”图上的符号与诸葛瞻改良的算筹标记如出一辙,让他想起在汶山羌帐改签的盟书。

诸葛瞻抚过图上的“仇池”标记,那里正是魏将郭淮的驻地。他忽然对木吉道:“明日随斥候队进山,教弟兄们用羌笛传讯——长音为警,短音为安,三长两短则敌众五千。”木吉的眼睛亮起来,腰间的羌笛与算筹相碰,在风雪中发出清越的响,惊散了盘旋的寒鸦。

五更天,斥候们在岩台演练新制的“算筹通讯法”,算筹碰撞声与羌笛的呜咽交织,竟成了武都道独特的晨曲。诸葛瞻望着他们在雪地上摆出的方位阵,忽然想起在太学射圃教的“九宫算”,每个方位都暗藏机关:“若遇大雾,便以算筹敲击岩石,三短一长为‘左有伏兵’,两长一短为‘右通粮道’。”

行至木皮关隘口,诸葛瞻命人在崖壁刻下“汉斥候营”的朱漆大字,旁边用算筹刻着方位坐标。他知道,这些看似寻常的标记,实则是蜀汉情报网的节点,每一道刻痕都连着成都的尚书台、汉中的姜维、汶山的羌寨,织成一张让魏谍无处遁形的大网。

返程经过一处深涧,诸葛瞻忽见雪地上有拖拽痕迹,细辨竟是蜀锦残片——与三日前在锦江截获的魏谍货船材质相同。他蹲下身,用算筹丈量脚印间距,忽然冷笑:“魏谍想扮成蜀商,却不知蜀锦商队的脚印,从不会沾有陇右的红胶土。”遂命王平率队埋伏,自己则带着木吉抄小路,算筹在掌心码成“围三缺一”的阵势。

暮色中的伏击战不出所料,当二十名魏谍踏入山谷,改良的连弩从三面包抄,算筹测算的仰角让箭矢精准避开风雪,首射马腿。诸葛瞻看着被俘的魏谍袖中滑落的密信,上面“阴平道粮栈”的标记与他舆图上的朱砂点完全重合,忽然明白:武都道的斥候新练,早己不是简单的侦察,而是一场无声的情报绞杀。

是夜,诸葛瞻在斥候营地写下《斥候十法》,末句“险道之侦,贵在算势;算势之要,贵在知变”力透纸背。案头的羌笛被风吹响,调子混着武都道的风雪,竟与成都太学的算筹课钟声隐约相和。他摸了摸腰间的印绶,知道父亲当年在五丈原布下的斥候网,正由他用算筹与心血重新编织,变得更加细密坚韧。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木皮关的烽火台忽然亮起三堆狼烟,那是发现大股魏军的讯号。诸葛瞻登上望楼,见东方天际己泛鱼肚白,算筹在掌心排成进攻阵势——他知道,武都道的险峻,终将成为蜀汉的屏障,而那些在风雪中训练的斥候,正是这屏障上最锐利的眼睛。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雾,照在“汉斥候营”的朱漆字上,诸葛瞻望着栈道上巡逻的斥候,他们的甲胄上结着冰花,算筹袋在腰间随着步伐轻晃。这些年轻的身影,正用算筹丈量着每一寸险道,用烽火传递着每一丝敌情,让蜀汉的边疆,在风雪与算筹的碰撞中,渐渐筑牢。

武都道的寒风依旧凛冽,但诸葛瞻知道,只要斥候的眼睛还在守望,只要算筹的智慧还在流淌,蜀汉的未来,便有了抵御强敌的资本。他望向远处的阴平道,那里的雪地上,新的斥候脚印正延伸向未知的险途,而他手中的算筹,终将在这险峻的山道上,画出最坚实的防线。


    (http://www.mjzsk.com/book/DADAJH-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