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太学射圃 弩机调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8章 太学射圃 弩机调校

 

建兴十三年冬十一月初七,成都的霜雾笼罩着太学射圃,青铜靶标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远处的弩机阵列泛着冷光,如同一排沉默的卫士。诸葛瞻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皮质箭囊随着步伐轻晃,踏过结霜的草地时,靴底碾碎的冰晶发出细碎的响,惊起了趴在箭靶上的麻雀。

“侯爷,前几日试射的连弩又出现卡壳。”太学生李昭抱着弩机部件跑过来,发丝上凝着白霜,“按校准的弦距,本该百发百中,可今日试射竟脱靶三次。”诸葛瞻点头,目光扫过射圃东侧的“计量刻度墙”——那是他命人用青铜铸就的量尺,上面标着从一寸到十丈的刻度,用于校准弩箭轨迹。

射圃中央的“武侯连弩”阵列前,三十六名算学生正按“八阵图”方位排列,每人手中握着刻有编号的竹牌。诸葛瞻拾起一枚脱靶的弩箭,见箭杆尾部的羽毛磨损不均,遂取出袖中“弩机校准仪”——这是太学工坊改良的青铜工具,可测量弩臂张力与箭矢配重的匹配度。

“第三弩机的望山刻度偏右三分,”诸葛瞻将校准仪对准弩臂,在掌心排出抛物线公式,“Targets在五十步外,弩箭轨迹却偏左两尺,必是望山安装时误差所致。”他指向弩机后部的瞄准装置,“望山与箭道的夹角需精确到半度,昨日调校时疏忽了。”

李昭挠头道:“可我们按《武侯连弩图》的比例组装,为何还会偏差?”诸葛瞻轻笑,用竹牌敲击弩机的铜制部件:“图纸是死的,材料却是活的。临邛铁矿新炼的精铁比旧铁硬两成,弩臂弹力自然不同,”他取出在南中冶铁坊记录的材质数据竹简,“需按‘衰分术’重新计算弦距,每寸弩臂增加三铢配重。”

正午时分,雾霭散去,阳光照在弩机的青铜部件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诸葛瞻命人取来汶山羌献的牛角扳指,套在弩弦上测试拉力:“旧制拉力需三石,改良后精铁弩臂可减至两石五斗,”在掌心摆出力学模型,“但需将弩槽深度增加二分,确保箭矢发射时重心稳定。”

忽有小吏捧着黄绫包裹的密件闯入:“武乡侯,汉中急报!”诸葛瞻展开密信,见姜维用特殊符号密报“郭淮部增兵狄道,弩箭形制异常”。他的目光落在射圃角落的魏制弩箭残片上,迅速排出对应关系:“魏人新弩的射程比我军远二十步,必是改良了望山刻度。”

“那我们的连弩……”李昭脸色微变。诸葛瞻却取出父亲的《弩机图说》残卷,残卷边缘还留着焦痕,显然是五丈原之战的遗物。“丞相当年在木门道,用连弩射杀张郃,”他的指尖抚过卷上的“望山准星”批注,“关键不在弩臂长短,而在刻度精准。”遂命算学生取来“量角器”,重新测算每具弩机的发射仰角。

未时三刻,第二轮试射开始。诸葛瞻亲自操作改良后的弩机,在眼底划出抛物线轨迹,当准星对准靶心时,忽然感觉袖口的羽扇残片轻颤。扳机扣下,箭矢破空而出,正中靶心红心——这是今日第一例完美命中。算学生们低声欢呼,李昭指着刻度墙惊呼:“侯爷,箭矢轨迹与推演的抛物线分毫不差!”

暮色漫过射圃时,工匠们开始给每具弩机刻上专属编号。诸葛瞻摸着新铸的弩箭三棱头,忽然想起在褒斜道缴获的魏谍装备,那些弩箭的尾羽竟与今日脱靶的箭矢磨损一致。在掌心迅速排出关联图谱:“魏谍必在太学安插了细作,”他对李昭低语,“明日起,弩机部件铸造需分三坊,图纸非三品以上不得阅看。”

更深露重,射圃的青铜灯次第亮起,算学生们仍在核校弩机数据。诸葛瞻独自走到“武侯射圃碑”前,碑上“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刻字被苔藓覆盖,他取出竹牌轻轻刮去青苔,露出父亲当年的笔迹。忽有冷风吹过,他摸出袖中的羽扇残片,残羽拂过碑上的“势”字,恍若父亲正站在身后指点:“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侯爷,发现异常!”李昭举着弩机部件跑来,“第三批弩箭的三棱头首径比图纸大一分,匠人称是按‘模板’铸造。”诸葛瞻接过部件,见内侧刻着微小的玄武纹——正是黄皓余党的标记。在掌心迅速排出铸造流程:“从冶炼到铸模,必有内鬼篡改数据,”他指向部件上的刻度,“真模板的刻度间距九分,此件却宽至一寸。”

五更天微明,射圃的霜雾中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那是太学生们在演练弩机拆解。诸葛瞻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想起昨夜在武候祠夜读兵书时的批注:“弩机者,计量之形于兵也。”计量不仅是案头的计算,更是将数理化为杀机的纽带——从望山刻度到箭矢配重,每一道刻痕都是生死之间的精准博弈。

是日午后,后主刘禅亲临射圃,案头摆着新铸的“弩机模型”。诸葛瞻演示改良后的连弩,在靶场上标出五十步、八十步、百步的刻度:“陛下请看,”当弩箭连续命中百步外的靶心,他指向弩机上的铭文,“每具弩机的望山都刻有专属标记,对应射手的臂力与习惯,此乃‘因材施教’之法。”

刘禅轻抚弩机上的朱雀纹,忽然笑道:“相父当年造木牛流马,朕以为是奇技淫巧,如今方知,计量入械,方为神兵。”他命侍从取来“天工金筹”,当众盖在弩机铭文上,“即日起,太学射圃首属算学监,非卿莫属。”诸葛瞻注意到,皇帝腰间不知何时也佩了一枚竹制标记,与黄皓的玄武纹玉佩形成鲜明对比。

射圃的冬风卷起校准工具的轻响,诸葛瞻望着排列整齐的弩机阵列,每具弩机的编号都与射手档案一一对应。他知道,这些冰冷的金属器物里,流淌的是父亲“损益连弩”的遗志,是太学生们夜以继日的推演,更是蜀汉以技止戈的决心。

暮色中的太学射圃,青铜灯次第亮起,算学生们的讨论声混着弩机调试的轻响,如同一场精密的乐章。


    (http://www.mjzsk.com/book/DADAJH-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