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陇右谍报 郭淮筑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章 陇右谍报 郭淮筑城

 

陇右高原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祁连山的褶皱间还嵌着皑皑白雪,宛如大地的伤痕。姜维身着兽皮甲胄,站在狄道以北的山隘口,手中的蛇矛斜指天际,矛尖映着远处受降城的轮廓——那是郭淮耗时半载筑起的要塞,城墙用夯土混合碎石垒成,每隔百步设一箭楼,楼堞间隐约可见魏军旗号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伯约,最新谍报。”斥候从暗影中闪出,呈上一卷用狼皮包裹的密信。姜维展开信纸,见上面用刺血写着“受降城高三丈二,池宽西丈,粮草可支三年”,落款是“陇右细作戊巳”。他的手指划过字迹,发现“三”字末尾有细微的刻痕——这是诸葛瞻定下的密语,暗示数据有误。

暮色漫过山谷时,姜维的亲卫抬来一具木匣,内中躺着一名浑身血污的细作。“他是从受降城逃出来的,”军医掀开细作的衣襟,露出心口的刺青,“被魏军射中三箭,却强撑着要见将军。”姜维附身,细作用最后的力气在他掌心划出“井”字,便断了气息。

“井?”姜维皱眉,在脑海中排出受降城的布局。忽然想起诸葛瞻在汉中问策时提及的“地泉之法”——郭淮若在城中凿井,必是为长期驻守做准备。他望向远处的黑风峡,那里曾是计划中的伏击点,如今却因受降城的存在,成了魏军的粮道枢纽。

三日后,诸葛瞻的密信经快马送达。姜维在帐中展开信纸,见上面用淡墨画着受降城的剖面图,城基下隐约有标注的“九井连环”字样。“郭淮此城看似坚固,实则犯了‘绝地勿留’之忌,”诸葛瞻的字迹力透纸背,“九井皆取地下水,若在上游改道,可断其水源。”

姜维拍案而起,却又沉吟:“陇右羌族素重水源,改道恐需协作。”他望向帐外,羌族向导木尔正与几名部落首领交谈,他们的羊皮袄上绣着结盟的印记。在掌心划出羌族的分布,最终停在“柯比能部”——此部控制着受降城上游的水源地,若能说服他们改道河流,可比投毒更稳妥。

是夜,木尔带着姜维的亲笔信潜入柯比能的毡帐。帐内弥漫着酥油茶的香气,柯比能拨弄着炭火,目光落在信末的火漆上:“汉人将军想借道改水?”木尔点头,取出诸葛瞻赠予的镇纸——那是用羌族圣山的玉石雕成,“此器可测水量,”他在羊皮地图上划出河道,“若改道白龙江支流,贵部牧场可扩三倍。”

柯比能的手指划过刻痕,忽然大笑:“郭淮许我铁器,你们许我水草,”敲在地图的“鹰嘴崖”位置,“但白龙江的水神,只认真正的智者。”他抽出腰间的骨刀,在镇纸上刻下羌族的契约符号,“三日后,随我去看水势。”

春分那日,姜维率亲卫随柯比能登上鹰嘴崖。冰雪初融的白龙江在脚下奔腾,柯比能指着对岸的峭壁:“若炸开此处,江水可改道北流,”在他粗粝的掌心转动,“但需万斤火药。”姜维望向身后的沓中方向,那里的屯田署储存着太学工坊改良的“震天雷”——用精密配比的烈性炸药。

然而,当炸药运至鹰嘴崖时,却发现栈道己被炸毁。姜维蹲在断口处,看见栈道残骸上有玄武纹的焦痕——那是黄皓党羽惯用的纵火标记。在心中迅速串联:黄皓虽下狱,但其陇右的眼线仍在,试图破坏改水计划,为郭淮续命。

“大人,栈道修复需十日。”亲卫统领的话打断了姜维的思绪。他望着奔流的江水,忽然抽出蛇矛:“不必修复,”矛尖指向崖顶的藤蔓,“用丈量藤蔓长度,制索桥渡河!”学子们立刻行动,用随身携带的量尺测算,很快编出结实的藤索桥。

当第一车炸药通过索桥运抵对岸时,陇右的春雨如期而至。姜维站在雨中,看着炸药被填入崖壁的矿洞,在掌心划出引爆的时机——子时三刻,月落时分,正是魏军防备最松之时。柯比能点燃导火索,火光映红了他的面孔,护身符在胸前闪烁,宛如羌族的战神附体。

“轰隆——”

地动山摇间,鹰嘴崖的峭壁轰然倒塌,白龙江水如巨龙般转向北流。姜维望着受降城方向腾起的水雾,知道此城的水源己断。在雨中划出胜利的弧线,却也深知郭淮不会轻易认输——陇右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这场改水之战,以蜀汉的胜利暂告段落。姜维在战报中用密语写道:“郭淮筑城,算尽地利;我改江河,算尽天时。”诸葛瞻收到战报时,正在武候祠推演星象,在《陇右防御图》上标出新的粮道——那是用羌族的符号标记的隐秘路线,可首达汉中。

暮春的风掠过陇右草原,姜维望着远处受降城的颓垣,蛇矛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烁。他知道,郭淮必定会卷土重来,但蜀汉的陇右情报网己如蛛网般铺开,每一个细作、每一个羌族部落,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传递着希望的讯息。


    (http://www.mjzsk.com/book/DADAJH-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