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尚书台议 考课法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尚书台议 考课法修

 

成都的蝉鸣此起彼伏,尚书台的朱漆廊柱上爬满青苔,与廊下悬挂的竹帘相映成趣。诸葛瞻身着朝服,手持一卷《考课法修订案》,踏上台阶时,腰间的几何纹玉佩与石阶碰撞,发出清越声响。廊内传来激烈的争论声,蒋琬的咳嗽声与费祎的劝说声交织,显然,考课法修订己陷入僵局。

“啪!”

一声拍案惊起檐下雀群。诸葛瞻掀开竹帘,见尚书令费祎正与御史中丞李邈对峙,后者满脸通红,手中竹简首指费祎:“考课法若行,我等岂不是要被条条框框捆住手脚?”费祎欲言又止,目光落在诸葛瞻身上,如遇救星:“武乡侯来得正好,且说说这考课细则。”

尚书台内,数十名官员围坐在长案两侧,案上堆满竹简。诸葛瞻向蒋琬、费祎行礼,展开修订案,在案上划出清晰的弧线:“考课之法,本于《周礼》,”他的指尖掠过“农桑、兵备、狱讼”等条目,“今以条文核政绩,非为苛责,乃求赏罚分明。”

“空谈!”李邈打断,竹简敲击“屯田亩产”条目,“沓中屯田远在陇右,如何丈量?若遇天灾,难道也要按章定罪?”此言一出,数位地方官员纷纷附和。诸葛瞻早有准备,取出沓中屯田署的清册:“昨年水利图成,”在清册上点出沟渠分布,“白龙江大坝可灌溉十万亩,亩产粟米三石,皆有记录可查。”

蒋琬抚须点头,咳嗽着开口:“李中丞可知,丞相北伐时,为何粮道从未断绝?”他指了指诸葛瞻,“皆因考课严明,屯田卒以实绩记功,才有‘千里无烟,粮道自通’之景。”李邈哑然,却仍强辩:“昔年法正为蜀郡太守,纵兵扰民,丞相亦宽容,可见考课当因人而异。”

“法正之功,在于定《蜀科》;其过,丞相己诫之。”诸葛瞻的竹简重重敲在“赏罚”二字上,“今考课法非为抓人过错,乃为激人向善。如汉中姜维将军,以演武革新,短弩齐射命中率提升三成,此等功绩,岂可不赏?”

争论持续至午后,阳光透过竹帘,在竹简上投下斑驳光影。诸葛瞻注意到,李邈曾参与掖庭秘道事件,此刻反对考课法,怕是想借混乱掩盖行径。

“诸位请看,”诸葛瞻突然举起一卷密报,“据陇右谍报,郭淮在狄道推行‘按功授爵’,魏军士气大振。若我军不革新考课,何以敌之?”在地图上标出魏蜀边境,“且黄皓余党在兵器署、屯田署虚报名额,”敲在“虚耗”条目,“考课法正是为了肃清此等弊端。”

费祎趁机拿出弹劾文书:“李中丞,有人告发你在南中任上,将屯田收益私分,”在文书上划出可疑数据,“不如以考课法核之?”李邈脸色骤变,起身欲走,却被羽林卫拦住。

“好个‘考课乱政,可乘之机’!”费祎读罢密信,拍案而起,“李邈,你妄图阻挠考课,该当何罪?”李邈扑通跪地,浑身颤抖,竹简散落一地。蒋琬叹了口气,向诸葛瞻点头:“武乡侯,看来考课法不仅是治国之需,更是锄奸之剑。”

是日酉时,考课法修订案终获通过。诸葛瞻走出尚书台,暮色己至,远处武候祠的飞檐在夕阳下如同一柄利剑。费祎跟上来,手中竹简轻轻转动:“今日若非你以陇右谍报为证,怕是难服众。”诸葛瞻望着天边的晚霞,想起父亲在《便宜十六策》中“赏以兴功,罚以禁奸”的教诲,在掌心划出坚定的弧线。

这场尚书台之议,以李邈下狱、考课法通过告终。诸葛瞻深知,更激烈的斗争还在前方。但正如条文能理清繁杂政务,他也将以考课法为刃,在这错综复杂的朝堂中,为蜀汉的吏治划出一道清明的界限。

夜风中,尚书台的灯笼次第亮起,宛如散落的星辰。


    (http://www.mjzsk.com/book/DADAJH-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