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五年十月末,沓中平原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霜雾之中。昔日金黄的稻田如今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场秋雨过后,土地变得泥泞不堪,屯田兵们踩在上面,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远处,秦岭山脉巍峨耸立,山顶己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白雪,仿佛给大山戴上了一顶洁白的帽子。
姜维骑着一匹枣红马,在几名亲卫的陪同下,沿着蜿蜒的小路向沓中深处行进。自从汉中之战击退郭淮后,他心中始终悬着一块大石——粮草。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莫说北伐,就连守住汉中、沓中这些边境要地都成问题。此次前来,他正是为了查看沓中冰井的粮食储备情况。
“将军,前面就是冰井所在的山谷了。”一名亲卫勒住马缰,指着前方说道。
姜维抬眼望去,只见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条狭长的山谷,谷口处杂草丛生,若不是熟悉地形的人,很难发现这里隐藏着一处重要的粮食储备地。踏入山谷,寒意更甚,两侧山壁上结着厚厚的冰棱,在微弱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谷内,数十名屯田兵正在忙碌着。他们有的搬运粮草,有的修缮库房,还有的在检查冰井的密封性。冰井是诸葛亮在世时下令修建的,利用山谷的特殊地形和低温环境,在地下深挖洞穴,用以储存粮食。这些冰井能让粮食在低温下长期保存,避免发霉变质。
“张校尉,冰井的情况如何?”姜维翻身下马,向一名正在指挥搬运的屯田校尉问道。
张校尉急忙跑来行礼,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神情:“将军!冰井一切安好。去年丰收后存入的粮草,到现在几乎没有损耗。只是……”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忧虑,“如今魏军虎视眈眈,一旦开战,这些粮草怕是撑不了太久。”
姜维眉头紧锁,走到一处冰井洞口前。洞口被厚厚的茅草帘子遮挡着,他伸手掀开帘子,一股刺骨的寒气扑面而来。洞内光线昏暗,借着士兵手中的火把,他看到井壁上结着一层晶莹的冰霜,一袋袋粮草整齐地码放在木架上,保存得十分完好。
“按照现在的兵力和消耗,这些粮草能支撑多久?”姜维转身问道。
张校尉掏出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回将军,若只是维持日常守备,可支撑半年;但若是北伐……”他摇了摇头,“怕是连三个月都撑不住。”
姜维沉默不语,心中盘算着。汉中之战虽然获胜,但也消耗了大量粮草。如今沓中的存粮看似不少,可一旦开启北伐,粮草的需求将呈数倍增长。而且,黄皓一党在成都阻挠粮草调配,让原本就紧张的后勤问题雪上加霜。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斥候飞驰而来,在姜维面前紧急勒马,险些摔倒:“将军!不好了!魏军派出小股骑兵,不断骚扰沓中周边村落,抢夺百姓的粮食和牲畜!”
“郭淮这老匹夫,还真是阴魂不散!”姜维怒目圆睁,一拳砸在身旁的树干上,“传令下去,集结五百骑兵,随我去会会这些魏军!张校尉,你继续加固冰井防御,务必保护好粮草!”
“遵命!”张校尉大声应道,随即开始指挥屯田兵们布置防御工事。
姜维翻身上马,率领骑兵朝着魏军骚扰的方向疾驰而去。寒风如刀,刮得人脸生疼,但他心中的怒火更甚。当他们赶到一处村庄时,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房屋被烧毁,浓烟滚滚;百姓们哭天抢地,不少人家的粮食和牲畜都被魏军抢走。
“将士们,给我追!”姜维怒吼一声,蛇矛一挥,率先追了上去。蜀军骑兵如离弦之箭,在广袤的平原上飞奔。远处,魏军骑兵的身影隐约可见,他们正驱赶着抢夺来的牛羊,不紧不慢地向北行进。
“放箭!”姜维一声令下,蜀军骑兵纷纷张弓搭箭,朝着魏军射去。箭矢破空,魏军顿时陷入慌乱。他们没想到蜀军会来得如此之快,急忙丢下部分牲畜,准备迎战。
“杀!”姜维大喝一声,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蛇矛舞动,寒光闪烁,瞬间便有几名魏军落马。蜀军骑兵紧随其后,与魏军展开激烈拼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枯黄的草地。
经过一番激战,魏军渐渐不敌,开始溃逃。姜维本想乘胜追击,但考虑到冰井的安危,只得作罢。他看着被解救回来的百姓和夺回的牲畜,心中五味杂陈。这些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如今又遭此劫难。
回到冰井山谷,姜维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大帐内,气氛凝重。
“将军,魏军这是在故意消耗我们的粮草和精力。”一名将领说道,“他们不断骚扰,我们既要分兵防守,又要救援百姓,长此以往,不是办法。”
姜维点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加强冰井和各村落的防御,增设岗哨,一旦发现魏军动向,立刻传信;另一方面……”他目光扫过众人,“派人前往成都,再次向陛下和费相请求调拨粮草,同时恳请诸葛中郎将领兵支援,稳固沓中防线。”
就在姜维部署防御之时,成都宫内,黄皓正跪在刘禅面前,涕泪横流:“陛下啊,姜维在沓中私自调粮,还多次请求北伐,分明是不把陛下的旨意放在眼里!他手握重兵,如今又掌控着沓中的粮草,万一……”他故意停顿,眼中闪过一丝阴毒。
刘禅眉头紧皱,心中本就对姜维、诸葛瞻等人有所猜忌,听了黄皓这番话,更是疑虑重重:“那依黄卿之见,该当如何?”
“陛下,不如削减姜维的兵权,将沓中的粮草收归成都调配。”黄皓阴森森地说道,“如此,方能保陛下无忧,保蜀汉江山稳固。”
而此时在成都丞相府,诸葛瞻也正为沓中的粮草和防御忧心忡忡。他连夜修书,向费祎陈述沓中局势的严峻,恳请费祎在朝堂上力谏刘禅,支持北伐,调拨粮草。
“大人,这是太学农学家们新研究的储粮方法。”一名幕僚递上一卷竹简,“他们改良了冰井的结构,增加了通风和防潮设施,能让粮食保存更久,损耗更少。”
诸葛瞻接过竹简,仔细研读。他深知,粮草是战争的命脉,只有解决了粮食储备问题,蜀汉才有北伐的底气。想到这里,他立即下令:“派人将此方法送往沓中,协助姜维将军改进冰井。同时,在成都周边也开始修建类似的储粮冰井,未雨绸缪。”
数日后,诸葛瞻亲自入宫面见刘禅。宫殿内,烛火摇曳,刘禅懒洋洋地靠在龙椅上,黄皓则在一旁虎视眈眈。
“陛下,沓中局势危急,魏军不断骚扰,粮草储备告急。”诸葛瞻跪拜在地,言辞恳切,“请陛下下令调拨粮草,支援沓中,同时应允姜维将军北伐之请。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打乱魏军部署,保我蜀汉边境安宁。”
黄皓不等刘禅开口,便尖声说道:“诸葛中郎将,你这是要怂恿陛下穷兵黩武吗?如今蜀汉国力衰弱,如何能与强大的魏军抗衡?姜维擅自行动,己破坏了陛下的安稳大局!”
诸葛瞻怒目而视:“黄门侍郎,休得胡言!沓中百姓深受魏军之苦,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掠夺、被杀害吗?北伐不仅是为了开疆拓土,更是为了守护蜀汉的子民!丞相生前一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难道陛下要放弃先帝遗志吗?”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刘禅心头。他想起父亲刘备的谆谆教诲,想起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心中不禁有些动摇。
“陛下,诸葛中郎將所言极是。”费祎适时出列,“沓中乃汉中的后方屏障,若沓中有失,汉中危矣。如今粮草之事,臣己在全力筹备,只要陛下下令,定能及时运往沓中。”
刘禅犹豫再三,终于说道:“好吧,朕准了。调拨三万石粮草前往沓中,至于北伐……容后再议。”
得到刘禅的应允,诸葛瞻不敢耽搁,立即着手安排粮草运输。他亲自挑选可靠的将领和士兵,护送粮草前往沓中。同时,他还组织太学的工匠和学子,制作了一批坚固耐用的粮车,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
在沓中,姜维收到诸葛瞻的书信和改良冰井的方案后,心中大为感动。他立即组织屯田兵按照新方法对冰井进行改造。工地上,众人热火朝天,搬运石块、开凿沟渠、搭建通风管道。经过数日努力,冰井焕然一新,储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将军,成都的粮草到了!”一名士兵兴奋地跑来报告。
姜维大喜,急忙赶到谷口迎接。只见一眼望不到头的粮车缓缓驶入山谷,车上满载着粮食。这些粮草,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援,更是成都方面对北伐的一种态度,让姜维和沓中的将士们倍感振奋。
然而,郭淮自然不会坐视蜀汉增强实力。就在粮草运抵沓中的当晚,魏军再次发动袭击。但这次,姜维早有准备。他利用冰井山谷的地形,设下埋伏。当魏军进入伏击圈后,蜀军突然杀出,箭如雨下。魏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仓皇败退。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沓中的军民士气大振。姜维站在冰井谷口,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些粮草,守护好沓中这片土地。总有一天,他会率领蜀汉大军,从这里出发,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夜幕降临,沓中冰井山谷一片寂静。只有寒风掠过冰井,发出低沉的呜咽声,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坚守的不易。而在冰井深处,一袋袋粮草整齐排列,它们不仅是蜀汉的希望,更是万千将士北伐之志的寄托。
(http://www.mjzsk.com/book/DADAJH-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