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于一,群体大于个体
通过群体的协作,单一意识微粒无法达成的目标被更轻松地做到。但是社团中每个意识个体都很清楚:社团核心的位置会让自己得到更充足的能量供给和更多的知见接触、承担更少的外来危险,所以每一个组织内的意识个体都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靠近与进入组织的核心内部,并尽可能长久地滞留在那个最有利的位置上。
在意识流中的每一个意识团,都随时存在着内忧外患——
对外:一方面寻找着较弱小的意识团,用来补充自己的编制,另一面躲着较强大的意识团,避免自己被意外吞并掉;
而内部也不安生:一边要坚守着自己己经拥有的社团地位,一边还在努力地设法顶替掉比自己更接近核心的那个同伙。
这个阶段上每个意识体都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凝聚与扩张同步;既绝对利己又相互依赖;彼此聚集、协同合作,又勾心斗角、相互提防。
(你身边与自己最亲近的五个朋友,他们的收入与认知的平均数就是你收入与认知的能力。这就是同频实相的吸引力法则。意识高度决定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圈子又决定了自己的意识高度。一个人一旦开始改变自己的意识觉知水平、扬升自己的意识频率,很快就面临着必须换一个人际关系的圈子,不然你只能被迫停留在故有的实相范畴里。)
对等体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主人公普鲁沙也有幸地找到了一个与自己情趣相投的意识联盟,彼此构建成了意识社团。
可惜它加入得有点儿晚,自己只能成为该社团的外围成员。它需要时刻觉察与防备其它社团的靠近,尤其是别被“大家伙”们盯上,同时还要寻找适合壮大自身社团的盟友或猎物,以便通过促进社团的成长让自己可以逐渐地成为本意识团的内核成员。
普鲁沙是一个很普通甚至可说是中规中矩的意识体,凡事喜欢随大流,对激进的冒险不感兴趣,但也没有笨拙到被时代淘汰。尽管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很敬业,在整个社团里还是很难被大家注意到。它喜欢安逸的状态,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好。如果有机会被赏识进入中高层,自己会很高兴;不过即使当个小领导,恐怕也只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到处和稀泥。
与普鲁沙截然相反的是那些行动派: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切,甚至引领时代的潮流,在成败的两极里大起大落。这些弄潮儿的意识体内充斥着多种意识面向的触凸,它们通过吞噬、整合其它意识体从而获取到其它意识体内所拥有的本源意识碎片,通过这一手段达成自身跨跃式的发展。
但福兮祸所倚——这些被吞并进来的意识碎片与意识体自身固有的意识拼图有时无法达成有效的融合,结果意识体内就存在了两个或多个不同面向上的意识状态与行为主张。除非意识体有幸能找到桥接两个对立意识面向的融通方式,让两个看似对立的观念与观点达成融合,否则自我意识会始终生活在认知的矛盾中,难以自拔。
陷入内在混乱的意识体为了能化解这一尴尬的内斗现象,于是会努力通过与其它意识体结盟联合的形式,借机周转一部分他人的生命能给自己,然后借此完成自身内部的意识分裂。
分裂的过程中,意识内核中的本源自性核心程序,即自性觉知被完整地克隆复制;而相互无法融合的对立意识面被分别打包放入两个或多个新的分身中,让每个不同意识面向上的意识都成为一个新的独立主体意识,展开它自己后续的自我成长。
如果哪天机缘巧合或意识觉知有幸领悟到了、获取到了可以桥接对立面意识的认知技巧,那自我一体自性会再设法让两个彼此独立的自我意识回归整合,融为一体。
从自我人格中分离出来的其它自我人格,被称为人格片段。这样的分裂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对等自我人格。
分裂后分离开的意识体,还都在自我意识旗下的能量泡里,但因为内在意识倾向与主张不同,自然而然地在思想上、行动上、渴望去探索的面向上截然不同。
这种意识的分裂与彼此的内部对立,导致自我意识在探索更广阔的意识面向时可以展开双向对等深度的探究。正反面的双向开发让意识体在宏观上反正都有受益,母家不管如何都是赢家,因为大小都同时下了注。
这样的分裂有效地避免了自我意识因为孤注一掷被全面地困顿在一个死胡同里。多线程同时运行多样性的穷举式运算,利用含混的量子套叠态,完成对不确定因素的不确定动态响应。
另一方面,倍增的自我分身让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显著提升,能量囤积的上限和置换的速度也都成倍地得到了扩展。即使哪怕某一个意识分身陷入了长久的认知卡顿,也不会太过严重地制约与影响自身其它意识面向上的快速发展。
自我分裂有效地解决了意识体内的不同意识面向的相互博弈,又快速有效地让自我意识集团化,通过内部增殖,打造出自我旗下内在的多内核中央处理器来,实现不同自我间相互同频、同时彼此互动的可能。
无常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流程,一个微小的意识能量微粒从本源内核极地中被抛洒出来后,逐渐地找到了自我价值与自我定位,并拥有了较为稳固的自我意识小团体。
小团体逐渐地聚化形成部落,部落构建出阵营。不同的认知理念、不同的行事风格、不同的信仰追求,让不同的阵营间或彼此结盟或相互敌视。依据意识体最原始的利己本能,自身利益的得失与小集体、小集团的利益得失被关联了起来。至此,最原始的群体性集体意识在协作与对抗中慢慢地产生,并逐步地得到强化。
这样的对抗与联盟是非常短暂与脆弱的,因为每一个意识社团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内在的意识认知与能量频率都在快速地动态变革着。这变革导致社团内部与不同社团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一切的亲疏都是自身短期利益的聚散。个体意识被夹杂在群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中,变得渺小甚至被忽略。
解构
在这剧烈动荡的大时代里,我们的普鲁沙对自己当前的状态开始心生不满——持续的自我压抑让它耿耿于怀,很不开心。
它渴望自己能通过论资排辈逐渐地成为所在团队的意识核心,渴望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诉求被优先达成、获取到更多的能量支撑。因为普鲁沙也想像别的意识体一样,通过自身分裂增殖出隶属于自己的小我意识群来,利用自己的队伍开启多线程任务模式,同时展开不同面向上的探索觉知。
普鲁沙通过观察发现,拥有这样诉求的意识体不光光是自己一个,大多数非内核的意识体都拥有同样的期许与心理诉求——它们都厌倦了长期的彼此竞争、相互压榨,也都不甘于作为社团与部落既得利益群体的基层奴役,每天就是奉献与纳税。
大量的自我意识开始从不同的团体意识中主动脱离出来,自主地达成了一种新的联盟形式。这一联盟其核心宗旨是去核心化,用立体多元多维的网状结构替代原有的组织形式。
新模式下,因为去中心化,内部所有成员可共享能量与信息,没有明确的内外差别或等级观念,彼此坦诚地通过意识达成透明而无扭曲的交流。于是利他意识集团诞生了。
从它诞生之日起,故有的意识模式被称作利己意识集团。两个意识集团彼此间并不是合作关系,双方构成了意识认知结构上的对立面。
普鲁沙看到了这一时代变革的机会,这次它很“英勇”地主动放弃了自己习惯了的“舒适圈”,毅然决然地投身入了这个新兴的时代变革中,加入了一体化的思想阵营。
它很欣喜自己的决定,因为在这新兴的阵营中,彼此都很真诚,心流激荡而,自己感觉生命能被快速地充盈着,自己也很有意愿与其它素昧平生的意识体共享自己的能量与知见。
更让它欣喜的是,这个新兴的意识阵营扩张的速度远比任何利己集团中的小团体要快速,而阵营内的协同性让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被爱与呵护着。
利他集团与利己集团之争
利他集团的能量来源是意识体们间的彼此意识共振,也叫做心流激荡;而利己意识集团的能量来源继续保留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竞争在内部与外部同时展开,永无停歇。同时,利己集团还会不时地去渗透到利他集团内部,大量地盗取利他集团中的共享能量。
因此,两个意识集团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
利他集团视利己集团为原始的、残忍的、奸诈的,而利己集团视利他集团为待宰的羔羊、茂盛的韭菜。
利他集团不断试图拯救那些在利己集团中心灰意冷的失败者,而利己集团则借机潜入利他集团中,疯狂地收割那些心地良善、见识浅薄的韭菜们。
沙盒游戏
在这个阶段上,两个意识集团的意识群体们都发现了一种可让自身变得更睿智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可获取到更多的心流能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快速增加自我心智的成熟程度,甚至通过它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让自己目前缺失的意识碎片得以被寻觅到,有效地提升自我意识的完成度,提高本源意识拼图的搜寻速度。
这一发现让相互原本彼此隔绝的各个意识流中的不同意识体之间有了彼此互动交流的可能。利用本源自身的“菌丝”脉络构建意识交流的高速网络体系,利用这网络作为媒介,有效地串联起整个宏观本源意识中散落各处的意识能量流,让所有各个意识流与意识层中的意识体们可以达成意识群体的即时交流互动。
当意识体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有资格与能力接触本源意识的宏观意识网络。这意识网络中有着恒古以来由无数生灭过的意识体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累积,同时所有各个不同成熟度的意识体也都活跃在其间。
意识网格是宏观本源内的一种意识脉络,它既非实体也非虚体,是烟丝般的能量脉冲。
(http://www.mjzsk.com/book/DEGECJ-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