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虚拟空间体系的套叠关系(第一部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0章 虚拟空间体系的套叠关系(第一部分)

 

上文说到,在宏观本源的意识流中,那些不同成熟度的意识体们,因自身交流的渴望,利用本源宏观意识网格作为基础,构建出了一套复杂的去中心化的意识网络体系。

意识体们通过这意识网络体系,彼此达成了相互的意识连接,并借此利用集体意识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对等的模拟本源宏观体系。这一虚拟本源构成了第一层虚拟亚空间(犹如开机登录界面),而意识体们把自己按照自己当下的状态投影到这虚拟亚空间所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自己的根目录法身虚体角色。

在第一层虚拟亚空间中的这个法身映射虚体还都是比较写真的,都是带有意识、无色相的能量雾团。而整个虚拟本源则更像是包容着一切运化的大能量雾团(我们能想到的三维图和实相的多维结果是相差甚远的)。它是说实非实、说虚非虚、不停变化、反转、扭曲着的电磁云雾。这雾团有稠密、稀薄、聚集、分散等不同的状态区域,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一时的形象与流向。

模拟本源不是本源,但足以乱真,只是其间与本源的时空速率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层虚拟亚空间中运转着本源的投映。在原版本源意识流内的意识体们把自我的意识体系对境地投射到与自身真实状态同等的虚拟位置上,形成超我意识体自身主意识的映射虚拟法身角色。 为了能让从自我意识体内自身分化出来的其它意识分身也能高效地利用这一群体意识互动资源,超我的自我主意识于是借助虚拟本源体系内的虚拟意识网格,同理可证地又再次地营造出了一个意识网络,并在这个意识网络中建立起多个相互平行的次级虚拟亚空间体系(犹如打开浏览器后的各大主流门户网站)。

这些相互平行的次级虚拟亚空间体系有效地满足了处于不同意识频段里拥有不同认知次第、不同自我意识阶段的本我意识对不同意识面向的认知探索,为彼此并列、但意识层次悬殊的“本我意识”探索未知认知领域和相互跨维度交流提供了所需的交互平台。

相互平行的次级虚拟亚空间是本我意识体们的主场。在各个次级虚拟亚空间中,拥有不同认知、不同理念的本我意识们按照各自对世界的理解,营造出不同的平行群体空间内部规则——

为了验证在不同的理念下所展开的实践结果,不同次级空间内设置了不同的时间秩序与底层规则算法。在验证的过程中,随着实验的阶段性深入,底层参数可以被随时修改,甚至不时推倒重来,这导致规则之力并不能成为一个恒定的逻辑背景参数。

规则之力构成了一界内一切事物运化背后的规律。它设定了底层逻辑的底线与天花板,是空间内一切后台算法的潜在逻辑底层程序,制定了时间的运作方向与节奏秩序,构成了指定空间内的意识思想法则体系。

界是同一类事物在近似状态下被归纳总结出来的细分。针对不同的划分标准,界的定义可以不同,导致不同命名体系下的界可以发生认知上的相互套叠。比如灵界一词,它几乎含括了所有意识体虚化法身所在的虚拟空间体系,其间甚至包含了三界内外可被觉知的所有虚拟空间。而三界内的色界里又包含中阴界,而中阴界却横跨色界与欲色界,如环一般串联起阳间、阴间的明暗故事线。

界是可以并列、可以套叠、可以含括的一个多功能概念名词。界犹如阶级形成的社交圈子,每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或加入多个圈子,你也多少知道有这样或那样的圈子,但是如果你不在那个阶级或面向上,那你只能听闻却无从见识与加入那些圈子。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法则在作用着。

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能运作的区域都在法界的范畴内。

这里的法,可不是什么法术、律法或法规,而是指在意识作为中可被显化的有效作为。

在本我意识的旗下有着隶属于自己的高我团队。高我们被指派去对本我在意的某些具体意识面向做出实质的探索,并利用与其它意识群体互动的机会发现相关问题的最优解,提高自身对规则之力认知的通透度。

高我意识们依据不同意识面向上的专属命题,在次级虚拟亚空间下又开设了各种次生虚拟亚空间,作为不同主题的公共论坛区——所有关注这一面向议题的高我,不管源自哪个超我意识群,都会聚拢过来,形成互动合作。这样的次生虚拟亚空间多到无以计数。

高我意识聚焦所形成的法身在次生虚拟亚空间中形成自己的虚拟角色。这角色可以同时进入与存在于数个不同意识领域的次生虚拟亚空间中,利用自己旗下的小我们同时对一系列看似无关但彼此互补的意识面向展开探索。

有些很特例的议题在短期内会成为热点,之后就少有问津;而比较普世的问题则会长期拥有较稳定的访问流量和在线人数。

每一轮新生代在历经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近似雷同的认知卡顿和进阶瓶颈,于是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先辈们走过的足迹,认知与理解相同的问题。因为知识可以相互传递,但智慧与觉受的认知能力只能自己领悟;观点可以强行灌输,但达成认同必须自我内在自发地达成,前提需要自身足够的相关智慧储备。

比如“烫,别碰”,如果你从来不知道“烫”是什么感受,那这个“别碰”就成为了自由意识的剥夺与束缚。“油漆未干”的一个警示牌意味着什么,没有经历或见闻过的或许还真心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与“原来不可以这样”的见识,不是教就能教得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内在智慧的成熟程度决定了自我意识在某方面的问题上自身的根器钝利,说白了就是是否够灵光。

什么是灵光?俗话叫聪明,脑子快,鬼主意多。其实文雅的说法就是有逻辑思维外的洞见,是内在自我意识跨维度交互内在信息的能力。

能交互还要有这个潜在智慧:角色我的脑子里没有的,意识自我的认知里有,也是可以用的;两边都没有,高我或其它自我那里有,也能借鉴;谁都没有这个经验,那就只好自己反复地来趟这条道,最终得到最优解,去填补自我群体意识中的某一认知空白了。

被套路了

所以,即使是陈年的老套路,没有见识过的新生代还是需要重新经历一遍或数遍,获取到属于“自己”的经历,才能达成理解。虽然很多经历己经被先辈们无数次地历经过了,可谓毫无新意,可是还是不断会有在那里跌倒卡顿的,形成无法回避的宿命。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电话诈骗,比如股市韭菜,比如灭世预言......老一代被电视购物忽悠,现在网红带货接着赢利,仔细一看,套路一模一样。

生命的陷阱是无法通过告诫来规避的,最能引发叛逆的就是“我这是为了你好”。

比如你和孩子说“别吃太多的糖,别去碰刚烧开的水,别舔寒冬里的铁,别太早结婚生孩子,别过于迷信所谓的科学,别太把官方信息当真......”——经验可以传递,但拦不住其渴望验证忠告的实践过程。

实践出真知,忠告往往被等同于意识束缚,带来叛逆的尝试。但就是这些叛逆的尝试、不惧成见束缚的冲锋、打破常规的挑战,让智慧得以在己有逻辑外得到意外的意识拓展。

自由意识被全然地尊重,每一次历经都是全新的开始,就是为了让自我意识不会限于故有的自我成见中,这样才可能不怕失败地展开亿万次雷同的冲锋。

偶然中的突变带来非理性预期的收获,在穷举算法中触发极端的偶然是一种必然。初始的意识就是这样产生的,也继续在依赖这一方式达成无为的后续自我拓展。

能通过逻辑思考想到的永远是有限的,而在面对无限的可能性时,本源自我意识选择继续应用穷举算法,然后无为地去接纳一切非理性的东西。通过赋予无限无尽的自我分身、自由意识,来尝试了解发生了、但自己无法理解的一切,因为意想不到中蕴藏着自己尚且未知的智慧。

当意识扩张到某一程度后,意识的边界就会与另一意识的边际相交。交流在抵触中形成,好奇的未知与己知的理念形成较力。在固有理念的破立间存在着无数失败的尝试,但最终融合是必然的结果。双方都需要在摩擦间找到能桥接分歧的智慧。不同意识个体的融合带来跨越式的意识增长。

穷举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所有可能的情况中搜索可能正确的答案,并验证推演。

计算方法全面同时展开对所有可能性的求证:对符合初阶要求的分类,予以进一步的二步穷举计算;并依此类推,筛选掉分母、保留分子;集合所有分子成为分母,再海选出分子,首到找到那个随机的偶然。

其优点是可以对己知外的可能性展开探索,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缩短时间的方法就是增加参与运算的枚举单位个数——如果个体要重复计算十亿次的一个问题,用十亿个个体计算一次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如果涉及到逻辑链中层层递进的问题,对拆分项的计算速度也首接影响到最终结果输出的速度。

穷举运算法对于本源意识来说是最高效、简洁、便利、无为的一种智慧意识体现。但其缺点就是参与指定面向议题计算的意识分身们绝大多数都会一次次地体验失败的滋味,而且这种挫败感是绝大多数个体终生的常态。

除非全然地从宏观的角度上以一体的觉知理解了失败的价值,才能真正地转变自我个体的认知,在经历失败时看到其中隐藏着的对整体成功的巨大贡献,理解到在排除法中失败的价值与成功的价值同等重要——因为证明了其不可行,而让可行变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结果,不然未能证实的“如果”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http://www.mjzsk.com/book/DEGECJ-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