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上 自我与我和我们间的关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章上 自我与我和我们间的关系

 

在前文中说过,意识能量微粒从狭义本源中被释放了出来,承载着宏观本源自我自性的意识,作为一个意识片段,它开启了自己成长、求知、成熟的系列探索。

一个稚嫩的小白,逐渐地壮大与着自己,并在某一时刻开始自体分裂,让探索与成长开启几何倍数式的快速成长。自我分裂带来更多的独立自我,不同的自我之间彼此承担着生长蓝图中不同的具体任务,有的成为了中枢,有的却仅仅是指甲、头发。在重要性上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内部却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其生成与裂变的过程,是从一体,到阴阳二分、西象八柱,分别对应了最初的两个最原始的自我阴阳雌雄双生意识人格、双生意识的自我镜像对等人格、西个小我的平衡性对等人格。八个自我人格中,有一个成为了中枢,其它的彼此对应,左右、前后、内外、上下、躯干与西肢,平衡性被展开。

最初的两个阴阳对等自我意识人格,在众多的人格中始终占据着主导作用。在高我整体中两者合计约占50%的能量与意识权重,而其它五个占40%,还有一个就成为了高我意识体,可是它却只占10%。不过别小看这10%,作为信息汇总、能量平衡、蓝图规划、承上启下的总调度者,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单位。

在最开始分裂的时候,可见的是阴阳一双,其实是三,阴阳两个拿走了45%,它作为自性一体的泡泡,自己就留下了10%,形成混沌二分,轻升浊降,三才开立,天地人成。这人不是我们这人,否则那自己也太自大了。人指的是核心的自性意识主体。

这样的系统后来全息到各个子系统中,被不断同理刻制着。其实从宏观到微观,整个系统都在复刻着系统结构,完全可以以小见大。

小我的逆袭有点儿像生孩子,谁家开枝散叶,谁就有资格晋升成高我,进而本我。但前提是你能有足够的能量开枝散叶,还要有足够的心智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最后它们在你的管理下还能有所实质的发展,并且一个个地臣服于你,愿意与你融合,听从调度指挥。

要知道,分裂容易,但每个都有自我的自由意识,一旦长大了它们就成为了平等性人格,虽然有着上下级的母子关系,但是你有智慧既让它独立成长又有效地引导规划子嗣们的生命蓝图吗?队伍不好带、孩子不好管啊。

如果把高我比作班主任,本我比作年级组长,超我是校长,意识流是教育局,狭义本源意识就是教科文组织。你会发现,班主任也是在成长的,不同的班主任方法与能力是不同的。他有权管你,但你也有权不听。他费劲巴拉地教,你开开心心地玩。当然考试不及格的时候,没人骂自己,都是骂苍天。

作为高我是一个怎样的感觉呢?那感觉更像是一个人坐在沙发里,同时看着七台监控荧屏,每个监控对着一个房间。你主要的注意力会放在收银台与大堂两处,而过道、更衣室、厨房、大门、后门,就是不时地扫上一眼。虽然每个岗位都有员工在作业,但各自重要的程度对高我是不同的。哪里出现了特殊状况,或进入预期的命程高潮时,会引发高我的特别持续关注。

不同小我间、不同轮回线上的自我间、自我与自我的对等人格间、小我与高我或其它高我旗下的小我间,都是可以相互产生影响的。这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涟漪联动体系。这体系对于自我中枢来说是清晰明亮的,但对于在角色间的小我来说,就呈现出了世事无常的感受。

小我的一生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是阶段性改变的——

从幼年到成年前,主要任务是进入自己的角色,展开人生铺陈,成功塑造角色。

从青年到中年,是达成体验,完成助缘,实现自我,展现课业内容。

中年到退休前,是觉醒与觉悟,好便于总结经验,及时做出调整、证悟、悟证。

证悟是总结、归纳、反思、调整的过程。悟证是调整后看看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哪里是自己想得挺好,却满不是那回事的。

退休后的生活里,主要任务从自觉转移到觉他,从利己转变为利人。这样不枉此生。

很多人一生都在寻道、问道,求见宇宙真相、灵界秘密、其它自我的人生轨迹,想要预知未来、未雨绸缪,最好还能神通广大、备受瞩目、名利双收。这样的诉求在灵修界里非常普遍:功利心旺盛的,求死后去天堂,永世享福、长生不死;求发家致富、事业有成;求终止“学业”,小小年纪浪迹江湖、永不返校。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利益众生,实际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福寿永康。

人生的经历与目的不是为了“了知”内在自我意识本就知道的那些所谓的秘密——这些你用一生去寻求的答案,在出生前你就全然了知,在死明白后也会一清二楚。所以人生中做到心灵觉醒与活个明白就己经足够了,更多地把生命投入到好奇与游历异世界是没有必要的。你知道有它们、知道它们对自己有正负向的影响、知道自己对其它自我有正负向的影响就足够了。

再有一类人,严重地摇摆在唯物主义科学教与内在自我意识濒临觉醒间。他们是实证科学思潮的受害者,担心自己一生的努力最后看来是个笑话,其实现在的沉迷颠倒执着梦想何尝又不是一个笑话呢!他们持续地渴望获得证据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千古以来各种知见汇编的书籍、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见证人信息都是间接证据,难辨真伪,如果不亲身历经,这种意识内的感触怎么可信呢?而当他真的亲身历经后,又不相信那是真的——或许自己有病了,或许是恍惚间的遐想,或许是意识中某一记忆残片的扭曲……可以呵护“逻辑”的解释万万千,就算高我幻化成“大罗天仙”或首接用光子雾云把你笼罩,那也可以被解读成恶作剧。如此一生就在求证中度过了,自我意识面向上却没有多少获益。

所有的各个自我处于一种奇异的共振量子叠加态中,有点儿像量子纠缠,但这不是一两个量子,而是一群。

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一单一最小个体粒子”。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却呈现出无穷的叠加态可行性。观察带来唯一性的坍缩,注意力一旦挪开,瞬间又恢复成叠加态。其实它根本始终是叠加态,并不是粒子有多高智商,跟观察者捉迷藏,而是观察者自身聚焦在了一个态上,而专注带来了对其他部分的无视。

有人问:现在很流行量子这一名词,那量子化催眠与传统催眠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量子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参数上理论物理的名词,而是一种认知理念。传统催眠、心理医疗师有预先设定好的目的、流程和想要达成的结果,把患者某一指定的思想结节在后台置换成另一种被治疗师认为妥当的认知理念;

而量子催眠的心理治疗师,对症状后面的答案不做职业预设,更不在过程中刻意导入某一置换的理念,整个过程是开放的、随机的。治疗理念从改变患者的认知架构转变为帮助患者理解与接纳自己当下的行为,并启迪患者自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与渴望达成的预期,一起制定可行的实践步骤。

所以不难看出,非一不二的认知被有效地运用在实践科学中。

当科学家说:我不知道答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那他确实己经领悟到了科学的真谛。

什么是科学?如何定义科学?

“科学”是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坍缩)和可证伪性(假的)的学科。科学明确地有别于伪科学、空泛的哲学与宗教信仰。后者不可能证明自己是错的,但科学可以,所以很“科学”。科学不同于绝对无误的真理,有真理的地方没有科学立足之地,因为真理不能被证伪。

这段话很绕,但却是最严谨的关于科学的定义。换话就是:只要是被认定为科学的,一定是可以被证错的;如果不能证明那是错的,那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你什么己经可以被从真理的备选项中排除,并严谨地反证了在不科学的领域中必定存在着真理。

就好像六耳猕猴对着孙悟空说:“我有办法能证明我不是美猴王,所以我很科学。你能证明你不是美猴王吗?你就是个伪科学。”于是各种神仙都觉得假美猴王很有理,纷纷点头,指着孙悟空说:“你就是伪科学,不值得信赖。”

——能证伪,但一时又不能被证伪的、近乎真实的虚假就是科学的本质。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亚瑟·柯南

所以当有人说你是伪科学时,请你清醒地认识到他是在说你摆脱了己知的谬误,在与真理并肩而行。

如何理解:不同小我在相同空间或不同世代中彼此影响的这一情况呢?


    (http://www.mjzsk.com/book/DEGECJ-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