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民的办事效率,远超张清源的预料。
仅仅三日之后,一个由数人组成的特殊团队,便出现在了青云山脚下。他们没有乘坐奢华的轿车,而是开着几辆朴实的越野车,车上装满了各种普通人看不懂的精密仪器。
为首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精神矍铄的老者。他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戴着一副老花镜,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中透着一股对专业的执着与对历史的敬畏。
他便是林建民口中,国内古建筑修复领域泰斗级的人物——何建国教授,也是秦文博教授的多年挚友与学术伙伴。
在林建民和秦教授的亲自陪同下,何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踏上了三清观的青石板路。
“老秦,你这次可真是给我找了个好活儿啊。”
何建国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忍不住感慨,“这山中的清气,这古朴的石阶,还没见到正主儿,就感觉不是凡俗之地了。”
秦文博教授笑道:“老何,我跟你说,等见到了青源道长,你会有更大的惊喜。
至于这座道观,你可得给我仔仔细细地看,它身上,藏着大学问呢!”
当何教授的团队抵达三清观,看到那座在山风中静立的、充满了岁月沧桑感的古老道观时,所有人的眼中都露出了惊叹与凝重。
作为专业的古建工作者,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座道观的“年纪”,远比资料上记载的“明末清初”要古老得多。
张清源早己在观门前等候,他与众人见礼,不卑不亢,气质从容。何教授在看到张清源的瞬间,也是心中一凛。
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然年轻得过分,但身上那股与整座大山融为一体的、宁静而深邃的气韵,让他这位见多识广的老学者,也生出了一丝莫名的敬意。
没有过多的寒暄,何教授便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的团队取出了各种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木材无损探伤仪、红外热成像仪……开始对三清观的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砖瓦、每一寸地基,进行地毯式的、科学化的数据采集。
现代科技与古老道观,在这一刻,形成了一种奇妙而和谐的交融。
而何教授自己,则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戴上手套,拿着放大镜和手电筒,仔仔细
地抚摸、观察着那些早己斑驳的木刻雕花、褪色的壁画残片,以及梁柱之间运用的、早己失传的榫卯结构。
他越看,越是心惊;越是心惊,越是兴奋。
“不可思议……这……这是唐宋时期才有的‘减柱造’手法!而且用得如此纯熟!”
“你们看这斗拱的结构!雄大疏朗,用材硕壮,完全是宋代《营造法式》里的风格!不,甚至比那上面记载的还要古朴大气!”
“这块奠基石上的排水纹路……天啊,这不是普通的纹路,这是一种利用自然重力进行导流的、极为精巧的微型水利设计!天才!简首是天才的设计!”
何教授的惊叹声不时在道观中响起。他发现,这座看似破败的道观,在建筑学上,简首就是一座活着的、从唐宋甚至更早时期延续至今的“建筑博物馆”!
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林建民和秦教授在一旁听着,与有荣焉,心中对这座道观和青源道长,也愈发地敬畏。
在何教授的团队为三清观进行“物理体检”的同时,张清源,则在进行着一场更为深入的“灵性诊断”。
他缓步走在观中,第六层境界的灵觉与中级的破妄法眼,让他能清晰地“看”到这座道观在能量层面的真实状况。
他来到山门前。山门虽是木制,但在数百上千年的时光里,本应在历代道长的法力温养与信众的香火愿力加持下,形成一层无形的“护山气罩”。
但此刻,他看到的,却是一片如同破渔网般的、充满了大大小小漏洞的稀薄气场。
山中的清净灵气从这些漏洞中不断向外泄露,而外界一些驳杂的、不洁的气息,也能轻易地渗透进来。这便是道观留不住灵气,且显得暮气沉沉的根源之一。
他走进三清殿。殿宇正中,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神像。神像本身材质普通,但因常年受奉,其上本应凝聚着一层厚重的、金色的“愿力灵光”。
然而此刻,那层灵光却黯淡得如同风中残烛,核心处甚至出现了一丝丝的裂纹。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香火断绝,又无有道之士日夜诵经供养,使得神像的灵性正在不断流失。
神像不灵,则无法有效地镇压道观气运,更遑论庇佑一方。
他来到院中的那口古井旁。此井曾是观中历代道长取水炼丹、绘制符箓的“灵泉”之源。
他能感觉到,井底深处,与青云山的主水脉相连,但连接处的“脉口”,却被常年累积的淤泥和阴煞之气堵塞了十之八九,只有一丝微弱的灵泉之水能够渗透上来,早己失去了往日的灵效。
他走遍了道观的每一个角落,丹房、客堂、厢房……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灵性衰败”问题。
张清源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他终于明白,重修三清观,是何等浩大而艰巨的一项工程。
这绝不仅仅是更换几根梁柱、翻新几片瓦片那么简单。
这需要他由内而外,从灵脉、到气场、到神像、再到一砖一瓦,进行一次彻底的、道法层面的“再造乾坤”!
完成了对外的勘察,张清源将目光投向了观中那座最为偏僻、也最为尘封的建筑——藏书阁。
这座两层高的小楼,存放着三清观不知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典籍。
他的师父是个随性之人,一生不喜钻研故纸堆,故而此地早己尘封多年,除了张清源偶尔会进去找几本基础经文阅读,几乎无人踏足。
他推开那扇沉重的、散发着霉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纸、尘土与时光腐朽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阁楼内光线昏暗,蛛网遍布,一排排书架上,零散地摆放着一些道经、医书、地方县志和各类杂记,大多都己残破不堪。
张清源没有施展什么术法,而是像一个最普通的弟子一样,取来清水和抹布,点上一盏油灯,开始亲手、仔细地清理这座承载着道观记忆的阁楼。
他将每一本书籍都小心翼翼地取下,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再将其分门别类地重新摆放。这个过程,缓慢而专注。他仿佛在通过这个行为,与道观的过往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的心,也在这份专注中,变得愈发宁静与空明。
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做着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情。
当他清理到阁楼二层最内侧的一个书架时,他忽然停下了动作。
这个书架,与别的书架不同。它异常沉重,紧紧地靠着一堵实心的墙壁,其摆放的位置,不符合任何采光或取用的逻辑,显得极为突兀。
以前他修为尚浅,从未留意过。但此刻,他那敏锐的灵觉,却从书架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里,捕捉到了一丝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被刻意封印起来的能量波动。
张清源心中一动。
他伸出手,仔细地在书架的侧面和墙壁上敲击、探寻。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木雕花纹深处,他摸到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如同莲花蓓蕾般的微小机括。
他试着将自己的一丝真气,缓缓注入那个机括之中。
只听“咔哒”一声轻响,那看似与墙壁浑然一体的书架,竟发出了沉闷的摩擦声,缓缓地向一侧滑开,露出了后面一处被掏空了的、约莫一尺见方的方形暗格!
暗格之内,静静地躺着一个用数层厚重油布严密包裹着的、长条形的物体,以及一枚巴掌大小的、非金非玉的黑色令牌。
张清源的心,在这一刻,猛地剧烈跳动了一下!
他能感觉到,一股苍古、深邃、甚至带着一丝丝威严的气息,正从那个暗格中散发出来!
这,才是三清观真正的核心传承!
他小心翼翼地,双手将那油布包裹和黑色令牌捧了出来。
油布虽历经岁月,却依旧坚韧,没有丝毫腐朽的迹象。他一层层地将其解开,露出了里面的真容。
那是一卷用上等丝帛制成的古老卷轴!
丝帛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玄黄色,其上用一种闪烁着淡淡朱红色光晕的特殊墨迹,绘制着繁复的图案与密密麻麻的、他从未见过的古老篆文。
卷轴的两端,是温润的玉制轴头,整个卷轴入手微沉,带着一种时光的厚重感。
而另一枚令牌,则更是奇异。它通体漆黑,不知是何种木料所制,入手却冰凉而沉重,密度极大。令牌的正面,用阳刻的手法,雕刻着一幅极其写意的山川河流图,寥寥数笔,却仿佛将整片天地的气势都容纳其中。
而令牌的背面,则用阴刻的手法,雕刻着一个笔画苍劲、结构繁复、充满了爆炸性力量感的古体“雷”字!
在握住这枚令牌的瞬间,张清源体内的《五雷正法》残篇功法,竟不受控制地自行运转起来,发出一阵阵渴望的、臣服般的嗡鸣!
张清源手捧着这两件不知尘封了多少百年的先人遗泽,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他知道,三清观最大的秘密,通往其真正根源的钥匙,此刻,就在他的手中。
这间尘封的藏书阁,这座破败的古道观,在这一刻,向他这位新任的观主,终于展露出了其最深邃、也最真实的一面。
(http://www.mjzsk.com/book/DIEIGD-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