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悦拿着“守正阁”的英雄帖,心中明白,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战斗。她整理好衣装,带着一众支持她的文人,来到了擂台所在之处。
擂台周围早己围满了京城百姓,众人议论纷纷,都对这场即将开始的辩论充满期待。“守正阁”的人站在擂台上,一个个神色倨傲,看到苏悦到来,为首的一位中年儒生冷笑一声:“你便是苏悦?今日,我等便要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术正统。”
苏悦从容走上擂台,微笑着回应:“阁下想必是‘守正阁’的高人吧。学术本应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希望今日我们能有一场精彩的交流。”
那中年儒生哼了一声,也不废话,首接抛出第一个问题:“我且问你,古之圣人传道授业,所依者何?今之学术,又当以何为基?”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意在试探苏悦对传统学术根基的看法,若回答稍有不慎,便会被抓住把柄。
苏悦不假思索地答道:“古之圣人,依天理、人情、民生而传道授业。今之学术,自当以古为鉴,结合当下时势、百姓需求为基。时代在变,学术亦应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服务于天下苍生。”
此言一出,台下支持苏悦的文人纷纷叫好。那中年儒生脸色微变,显然没想到苏悦回答得如此巧妙,既尊重传统,又强调创新。他紧接着又问道:“哼,说得倒是轻巧。那依你之见,诗词格律、文章章法,这些千古传承的规矩,是否也可随意更改?”
苏悦心中冷笑,这“守正阁”的人果然顽固不化,总是在这些问题上纠缠。她镇定答道:“规矩并非不可更改,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诗词格律与文章章法,本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与思想。若因循守旧,一味拘泥于规矩,反而会束缚创作者的灵感。就如书法大家,在熟练掌握笔法之后,方能突破创新,自成一派。学术之道,亦是如此。”
中年儒生被苏悦驳得哑口无言,心中恼怒,正想再出刁钻问题,此时,“守正阁”中一位白发老者走上前来,说道:“苏小姐,老夫有一问。治国理政,当以何为本?是遵循祖宗之法,还是如你所说随意创新?”
苏悦知道,这才是“守正阁”的核心问题,背后必定牵扯到靖王的政治图谋。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治国理政,当以民为本。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并非一成不变。当祖宗之法不适应时代发展,阻碍民生之时,便应适当革新。革新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以民之福祉为出发点,以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如此,方能顺应民心,稳固国本。”
苏悦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将治国理政与民生紧密相连,台下百姓听了,纷纷鼓掌叫好。那白发老者脸色阴沉,心中虽对苏悦的回答暗自佩服,但碍于立场,仍不肯罢休。
就在这时,台下突然一阵骚乱。原来是靖王派来的人,企图扰乱擂台秩序,给苏悦制造麻烦。只见一群人在台下大声喧哗,指责苏悦大逆不道,竟敢质疑祖宗之法。
场面一时陷入混乱。
苏悦一时竟没想过对手会用此等腌脏之举,也不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骚乱。在“守正阁”与靖王势力的双重打压下,自己怎样才能稳住局面,继续在辩论中占据上风。
(http://www.mjzsk.com/book/DIIJED-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