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章校园新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30章校园新貌

 

千里之外那间办公室里,那人嘴角扬起的弧度渐渐落下,目光移向远方渔沟中学的方向。此时,阳光斜斜地洒在渔沟中学的操场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在打球。篮球砸在地面的声音清脆有力,像是敲响了一面鼓,宣告着某种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就在几天前,这座城市还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家长维权行动搅得风起云涌。教育局连夜开会,校长们集体失眠,而如今,校园里却呈现出一派久违的平静。这种平静不是压抑后的沉默,更像是风暴过后留下的清澈空气。

“以前总觉得学校就是个象牙塔,现在才知道它也需要‘打补丁’。”一名老师一边翻着新出炉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手册》,一边笑着对同事说,“这玩意儿写得比我当年的毕业论文还厚。”

确实,从那天开始,渔沟中学就像被按下了“重启键”。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校园暴力防治专项小组,成员包括教师代表、安保人员、心理辅导老师,甚至还有学生会的代表。“以前是领导说了算,现在是大家一块儿出主意。”一位老教师感慨道,“感觉像搞民主集中制2.0版。”

会议开得紧锣密鼓,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人提出:“咱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下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于是,专项小组连夜联系了几个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兄弟学校,视频会议从晚上八点开到十一点,最后连咖啡都喝完了,才把一套初步方案定下来。

“我们不搞纸上谈兵,要的是实打实的变化。”校长拍着桌子说道,语气坚定得像个程序员在发布新版本代码。

与此同时,教学楼的走廊上也开始挂起了新的宣传标语:“拒绝冷暴力,做有温度的同学”、“你的一句玩笑,可能是别人的一场噩梦”。这些话虽然有点鸡汤,但比起过去那些空洞的“团结友爱”,显然更接地气。

学生们一开始还有点抵触情绪,觉得又是形式主义。“又要听讲座?能不能整点新鲜的?”可当第一场案例分析课开讲时,他们才发现这次真的不一样。

“这个视频里的主角,是我认识的一个学长。”主讲人是位刚毕业不久的心理咨询师,他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说道,“他曾经因为体型偏胖,在学校里被长期嘲笑和孤立。后来他选择了休学,首到三年后才重新回到校园。”

教室里一片寂静,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你们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例。但据统计,超过30%的学生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心理咨询师继续说道,“这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这堂课结束之后,很多学生都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原来,有些伤害,比打架还痛。”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进来,学校还组织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几个学生自愿扮演“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观者”,重现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全过程。表演结束后,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以前我觉得只要自己不欺负人就够了,现在才知道,沉默也是一种伤害。”一位女生低声说。

而在另一边,校园的安全设施也在悄悄升级。新增的摄像头覆盖了所有监控死角,巡逻保安的数量也增加了两倍。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门口安装了一个“匿名举报箱”,箱子旁边还贴着一句俏皮话:“你的秘密,我们帮你守住。”

“这年头连举报都能玩梗了?”一个学生调侃道,但还是偷偷塞进去一张纸条,内容是关于某个角落里经常有人收保护费的小团伙。

“别小看这一张纸条,说不定就能撬动整个系统的齿轮。”安保主任看着后台数据,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当然,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和硬件上,更重要的是人心的转变。

老师们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就会主动找他们聊天;学生们之间也多了一份默契——如果看到有人被孤立或欺负,他们会站出来问一句:“你还好吗?”

“以前觉得管闲事容易惹麻烦,现在才知道,沉默才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一个男生在班会上发言时说道。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被记录在一份份调查问卷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安全感指数提升了近40%,愿意主动报告问题的比例也从不到10%飙升到了65%以上。

“这说明什么?”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兴奋地说,“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就在大家都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悄然浮现。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保安队长无意间发现,教学楼三楼的楼梯拐角处,有个学生鬼鬼祟祟地抱着一个黑色背包,神色慌张。当他试图靠近询问时,那名学生立刻转身跑开了。

“不对劲。”保安队长皱起眉头,立刻调取了附近监控录像。

画面显示,那名学生在那个位置停留了将近十分钟,期间不断地低头查看包里的东西,神情紧张。

“这可不是普通逃课那么简单。”他喃喃自语。

第二天,这名学生就被请进了办公室。起初他死活不肯开口,但在心理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终于吐露了实情。

“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软柿子。”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扎进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原来,他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虽然现在情况好转了,但他始终无法释怀。于是,他决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反击”。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做了什么不可挽回的事,后果会有多严重?”心理老师问他。

学生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这件事在学校内部引起了不小震动。它提醒着所有人: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制度就能完成的。真正的治愈,还需要时间,需要理解,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http://www.mjzsk.com/book/EAEDE0-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