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 章法律探讨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 章法律探讨

 

夜色如墨,城市的霓虹却愈发耀眼。一场关于“王耀事件”的风暴仍在持续发酵,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法律界正悄然酝酿着一场更为深远的变革。

教育系统的反思只是开始,真正的核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未成年人犯罪究竟该如何界定?如何惩戒?又如何矫治?

这天清晨,一封邀请函被送到了全国各地的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组织手中。发件人是中华法学会,内容简洁有力:

“兹定于三日后召开‘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惩戒与矫治系统研讨会’,诚邀阁下共商国之大计。”

会议筹备并不轻松。时间紧迫,场地难定,最关键的是——大家意见分歧极大。

“我昨天联系了陈教授,他说他得带研究生做课题,抽不出空。”会务组的小李一边翻着电话记录一边叹气,“还有张律师,首接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你有没有跟他们说清楚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负责人老周皱眉。

“说了啊,我还用了‘历史转折点’这种词。”

“那他们怎么说?”

“张律师回了个‘表情包’。”

“什么表情?”

“一个捂脸笑哭的,配文是‘法外狂徒张玉环都出来了,你还想让我管小孩?’”

老周扶额:“……这年头,连法学大佬都在玩梗。”

尽管困难重重,但最终,这场会议还是如期举行。地点定在了某五星级酒店的多功能厅,门口挂着一条横幅:“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惩戒与矫治系统研讨会”。

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火药味。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未成年人太宽容了。”一位检察官率先发言,“像王耀事件中的施暴者,年龄都不满十西岁,按现行法律根本无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不是纵容吗?”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对面的心理学教授立刻反驳,“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引导都有问题。把责任全推给他们,公平吗?”

“公平?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呢?谁来为他们讨公道?”

争论一触即发,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主持人提议分组讨论,每组必须包含不同立场的代表。于是,一场“思想混战”开始了。

第一组里,一名年轻律师和一位退休法官坐在一起。

“您觉得应该加重刑责?”年轻人试探性地问。

“不,我主张设立‘少年司法特别程序’。”老法官慢悠悠地说,“比如引入‘观察期’制度,让这些孩子接受心理评估和行为矫正,而不是简单地关起来或放任不管。”

“听起来像是‘缓刑+治疗’的结合版?”

“差不多,但更系统。就像我们小时候打游戏,不是每次死了就删号重练,而是得总结经验再战。”

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

与此同时,另一组正在激烈讨论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很多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个问题家庭。”心理学专家指着一张数据图说,“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未成年犯来自单亲、暴力或冷漠的家庭。”

“那是不是该从源头入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一位妇联代表提出建议。

“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执行难度很大。”教育部门的人摇头,“家长不配合怎么办?谁去监督?”

“那就立法!”有人脱口而出。

话音刚落,全场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掌声。

“好家伙,这都能上热搜。”台下的实习生偷偷刷了眼手机,发现话题#要不要给家长也立法#己经冲上了热搜榜。

随着讨论深入,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成共识:未成年人犯罪不是简单的“坏”,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它,不能只靠惩罚,也不能只靠教育,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法律机制。

这时,一位企业代表突然举手:“我们公司最近开发了一款AI普法教育软件,可以模拟真实案例,帮助孩子们理解法律后果。”

“哦?能具体说说吗?”主持人眼前一亮。

“比如,系统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施害者、受害者、旁观者,通过互动让他们体验到每种选择带来的后果。”

“听起来有点像‘沉浸式法庭’?”

“没错!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地区、年龄、性别等维度定制内容。”

“这个思路不错。”法律学者点头,“如果能和学校合作推广,或许能起到预防作用。”

然而,就在大家情绪高涨之时,一位立法人员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如果我们修订了法律,会不会和现有的行政法规产生冲突?比如某些地方的‘校园安全条例’里,并没有明确提及法律责任主体。”

这句话瞬间让空气冷却了几度。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改法律,还得协调政策?”有人低声嘀咕。

“这就像打游戏升级装备,你以为换了武器就能变强,结果发现背包格子不够用了。”有程序员背景的参会者开了个玩笑,缓解了紧张气氛。

尽管存在分歧,但会议最终达成了几点初步共识:

建立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数据库;

推动设立“未成年人行为矫治中心”试点项目;

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刑法》相关条款的联动修订工作;

鼓励科技企业参与普法教育产品开发;

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研究,探索“家长责任清单”制度。

会议结束时,己是深夜。酒店外灯火通明,街边的烧烤摊还冒着热气,几位参会者坐在长椅上继续讨论。

“你觉得这次会议真的能改变什么吗?”有人问。

“至少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另一个人回答,“以前我们总说‘救救孩子’,现在终于意识到,要救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整个社会的规则体系。”

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铃声,是附近教堂的晚钟。

风起云涌,法治的齿轮,正在缓缓转动。

一只飞鸟掠过城市天际线,消失在夜色之中。

……


    (http://www.mjzsk.com/book/EAEDE0-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