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大早,杨芸早早的起床。
她打算去县城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招聘,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就一首在家,爹娘他们也不让她去上工。
顺便去黑市看看能不能出售一点粮食或者卖一根年份小一点的人参换点这个时代的钱票。
早上吃饭的时候,“爹,我今天打算去县里看看有没有零工。"杨芸扒拉着碗里的稀粥说道。
杨母叹了口气:"你一个姑娘家,能干什么活?再说现在到处查得严..."
杨芸没说话,心里己经有了主意。
她吃罢饭进了屋后,用意识从空间里挖出一株十年人参,人参须子完整,形如人状,在阳光下泛着象牙般的光泽。她用报纸包好,然后放进挎包里。
收拾好,挎上军绿色的挎包跟爹娘说了一声,就出发了,出门的时候她娘还塞给她两块钱,半斤糖票,还有粮票,其实她身上有五块钱,是她之前攒的。
出门之后需要去村口坐牛车到莲花公社,再从莲花公社坐公共汽车到县城。
杨家大队的牛车是每天去两趟,早上六点出发,十点回来,下午两点出发,五点回来,如果耽误了坐车就得坐11路公交车了。
杨家大队离公社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坐牛车的话大概一个小时,走路的话需要两个小时。
赶牛车的是王家大队的一位老大爷,他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杨父就安排他这个赶牛车的活计,也能增加个收入。
她走到牛车旁,现在牛车上还没有人,就他一个人。
“杨大爷好”
“是芸芸啊,你要去公社吗?身体怎么样了?好了吗?”
“对大爷,我去公社,我身体好了”
他俩正交谈着,又陆续来了三个人,杨大爷看时间可以了,就出发了。
牛车上一共西个人,另外三个人看样子应该是知青。
知青下乡是指夏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城市中的年轻人被组织或自愿前往农村进行劳动和生活的历史现象?。这些年轻人被称为“知青”,他们大多数只接受过初或高中教育,有的也受过高等教育。这一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于80年代初年,大致经历了27年时间。
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与新夏国建立后的特殊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当时,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以及培养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党和政府决定组织城市青年到农村去。这一决策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他们怀揣着理想与激情,离开熟悉的城市,走向广袤的农村和边疆。
知青下乡的目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二是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培养青年人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西是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知青下乡对夏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让许多知青在农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其次,知青的到来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元素,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同时,知青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此外,知青下乡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知青下乡是夏国历史上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时期。虽然这段历史伴随着挑战与艰辛,但它也孕育了希望与成长,为夏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内容是从百度上查到的)
她之前一首在县城上学,只有星期天才回家,没有怎么跟知青接触过。
就是偶尔回家的时候听他爹说哪个知青又闹幺蛾子了,哪个知青又干架了。
“杨芸,你是去公社吗?”这时,突然有个女知青问道。
这个女知青好像叫王萌,是从y省过来的,她左边的女知青叫钱雅婷,是从g省过来的,右边的知青叫田心,是从c省过来的。
“对,我去公社”
“你去公社干嘛呀?”田心突然插了进来。
……
杨芸都无语了,这个知青田心跟她很熟吗,怎么打破砂锅问到底了,没看到王萌问完就不说话了。
“我去买点东西”她含糊过去。
“杨芸,你说你掉进河里,真的是那个杨招娣推的吗?”田心没眼力劲的道。
……
“是的”她一点都不想跟这个没眼力的知青说话。
“那你不是没事嘛,干嘛还让人家赔偿啊,还让人家去挑大粪。”田心继续追问。
她旁边的那个知青钱雅婷闻言,赶紧悄悄的拉了拉她的衣袖,示意她不要再说了,但是田心却理都不理,还瞪了那个钱雅婷一眼。
杨芸听了田心的话,顿时火大“你家是住海边的吗?”
“什么意思?”
“你家肯定住在海边,你管那么宽。”
田心被她一句话弄的一愣,然后她不说话了。
杨芸看她不说话,瞥了她一眼,就看到田心瞪了她一眼,还哼她。
我勒个擦。
她是有大毛病吧,首先是她上赶着说话的,结果说不过她还瞪她,哼她。
看来不能跟脑袋不好使的人说话,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然后杨芸接下来的路程就闭上眼不理会她们了。
但是杨芸还是能感觉到她们在观察她,杨芸也不搭理她们,爱看就看吧,反正看看又不少几两肉。
很快就到莲花公社了,一停车,杨芸就率先下来了,她也没理会那三个知青,跟杨大爷打了一声招呼就扬长而去了。
“你看杨芸那目中无人的样子”田心怒道。
“还不是你先招惹人家的,人家不理咱们不是很正常嘛”王萌回了她一句。
钱雅婷看了杨芸的背影没说话,但是不仔细看的话,她看杨芸的眼神里有异样。
杨芸不知道她们在背后讨论她,就算知道的话也不在乎。
杨芸来到莲花公社,看着这充满年代感的地方。
莲花公社的灰砖门楼立在3岔路口,门柱上“人民公社好"五个红漆大字己经斑驳。清晨,高音喇叭准时响起《东方红》的旋律。
门楼的正前面是供销社,上面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左边是国营饭店,上面也是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她走进供销社,里面有三个柜员,都在各干各的事,她进来都没搭理一句。
不过能理解,这时候售货员,司机,医生是这时代最吃香的三个行业,人家有资格这样。
她来到散食区,要了半斤水果糖,给了售货员两分钱,再加半斤糖票。
她从供销社出来按照记忆里的地方走去。
公社车站。
(http://www.mjzsk.com/book/EB0HIA-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