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老巷斑驳的树影,洒落在木槿咖啡馆门前的台阶上。
苏蘅推开沉重的木门,熟悉的咖啡香立刻扑面而来。
她将围裙系好,开始准备今天的豆子拼配,脑海中却还萦绕着昨夜老陈那句:“你爸……是他亲手给我煮了一杯拿铁。”
正当她心绪微乱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老陈发来的消息:“小苏,我家墙裂了,能来看看吗?”
苏蘅眉头一皱,迅速回了个“马上到”,抓起外套便出门。
几分钟后,她赶到老陈家楼下。
只见老陈手里捧着几块掉落的墙皮,正站在门口等她。
他一见到苏蘅就急切地说:“你看这裂缝,不是自然老化的吧?我怀疑是隔壁工地的问题。”
苏蘅接过墙皮仔细端详,墙面表面己经泛黄、剥落,内部却有明显的碎裂痕迹,像是受到了某种外力冲击。
“先别急。”她轻声安抚,“我认识一个懂法律的朋友,让他帮忙看看。”
她拨通了周砚的电话。
二十分钟后,周砚穿着深灰色西装出现在巷口,风衣下摆被风吹得轻轻翻动。
他接过墙皮,蹲下身查看地面是否有类似痕迹。
片刻后,他的眼神变得严肃:“这不是老化,是外部震动造成的。”
“也就是说……”苏蘅声音压低,“是隔壁工地施工导致的?”
周砚点头:“如果是正常施工流程,应当提前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邻居告知义务。如果未经许可强行施工,我们就可以追责。”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同时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陈浩。
接下来几天,周砚以法律援助的身份调取了云港市近两个月的施工许可记录,并发现了一个异常——隔壁工地虽然己开工多日,但备案资料中并没有相关工程许可。
与此同时,苏蘅也接到了任务。
为了不引起怀疑,周砚建议她以“咖啡馆日常采风”的名义,拍摄附近建筑工地的照片作为辅助证据。
她带着相机,在一个午后悄然靠近工地外围。
镜头里,钢筋混凝土的骨架正在拔地而起,几个工人在忙碌作业。
她一边调整焦距,一边低声自语:“要是能找到打桩机的时间点就好了……”
就在她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一张画面闯入镜头:一台未登记的打桩机正在进行高频震动作业,时间恰好与老陈家中墙面开裂的时间吻合。
她心头一紧,连忙拍下几张照片,转身离开时却差点撞上了人。
“苏小姐?”陈浩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语气中带着一丝诧异。
苏蘅强作镇定,笑着打招呼:“来这边转转,找点灵感。”
陈浩眯起眼睛看着她手中的相机,没说话,只是轻轻一笑:“灵感要小心保存啊,有时候,太敏感的东西会让人陷入麻烦。”
说完,他转身离去,脚步坚定而急促。
苏蘅站在原地,心跳加快。
当天晚上,周砚整理完所有证据,包括施工许可缺失记录、工地现场照片以及老陈家墙皮样本的照片,匿名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并附上一封简短的举报信。
做完这一切后,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
“你觉得他们会查下去吗?”苏蘅坐在对面,手中握着一杯刚做好的“夜光豆香”。
“只要有人愿意看,真相总会浮出水面。”周砚语气平静,“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更谨慎。”
苏蘅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轻声道:“你知道吗?我爸以前也常说,有些味道,会记住一辈子。”
“比如那一杯拿铁。”
“嗯。”她抬眼看他,“你说,他是怎么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温暖的呢?”
周砚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也许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连接,不只是语言,还有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温柔。”
两人静静坐着,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缓缓流转。
窗外,城市灯火渐次亮起,远处的工地依旧在无声运作,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
然而在这份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早己涌动。
而在木槿咖啡馆的角落里,苏蘅默默打开笔记本,开始调整配方。
她要在听证会那天,为老陈特调一杯“夜光豆香”。
这一次,不只是安慰。
而是希望。发生事件
夜色沉静,木槿咖啡馆的灯光在老街巷里温柔亮着,像一盏不眠的灯塔。
苏蘅坐在吧台后,翻动着手中的咖啡配方笔记本,目光落在“夜光豆香”那一页,指尖轻轻着纸页边缘。
“这杯咖啡,得更稳一些。”她低声自语。
老陈坐在角落的旧皮椅上,神情紧绷,手握茶杯却迟迟未饮。
听证会迫在眉睫,他整个人像是被压在一块巨石下,喘不过气来。
“你放心,我不会让任何人欺负你。”苏蘅抬起头,声音柔和但坚定,“我给你做一杯新的——‘静夜之息’。”
她开始称量豆子,将原本的夜光豆香配方做了微调,加入少量洋甘菊提取物,再以低温慢萃的方式释放出花香中独有的镇定气息。
空气中慢慢浮起一股带着木质与草本交融的香气,温暖、宁静,如深夜海风拂过心头。
老陈接过咖啡,迟疑地抿了一口,眼底的焦虑竟奇迹般缓和了几分。
“这味道……有点像你爸以前给我煮的。”他喃喃道,“但他从没加过这个花味。”
“他给的是回忆的味道,而我给你的,是面对现实的力量。”苏蘅轻声说。
与此同时,在律所顶层的办公室里,周砚正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尚未停工的工地,手中捏着一份刚从市政档案室复印来的内部文件。
“云港地产”,几个字赫然纸上,牵连着一系列未批先建项目的记录,背后的投资方正是陈浩所任职的顾问公司。
更让他心口发紧的是,这份报告末尾的合作方签字栏里,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沈律师,他所在律所的合伙人之一。
他闭了闭眼,手指无意识收紧。
继续追查下去,意味着他可能触碰到律所的核心利益网,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如果就此放手,老陈的家会被拆毁,整条老街都可能被卷入这场名为“城市更新”的风暴之中。
桌上的咖啡早己凉透,他却毫无察觉。
第二天清晨,阳光初露,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进巷口。
木槿咖啡馆门口,苏蘅正在擦拭门牌,脸上挂着难得的轻松笑意。
昨夜“静夜之息”的效果超乎预期,不仅稳定了老陈的情绪,还意外唤醒了他对过往的叙述力。
他提供了更多关于房屋结构变化的细节,这些都将成为听证会上的重要佐证。
正当她推开店门准备营业时,一封信静静地躺在门槛上。
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只用一枚简单的红色火漆封印。
她弯腰拾起,指尖微微一顿。
“谁送的?”她西下张望,巷子里空无一人。
推开吧台,她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打印整齐的文件,标题写着:
《云港市城市更新项目·初步规划草案》
她的心跳忽然加快。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海鸟在远处盘旋鸣叫,一切看似平静如常。
但在这一刻,某种无形的力量,正悄然逼近。
(待续)
(http://www.mjzsk.com/book/EBJ0IB-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