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大雪,下了足足一天一夜。
第二天早上,李东推开门一看,好家伙,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白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棉花包!那雪,下得,得有半人高,把那院子里的柴火垛,都给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个尖尖角,露在外头。
这种天气,在东北,叫“封山雪”。
意思就是,老天爷,用这大雪,把山,给彻底“封”住了。人,进不去。山里头的野物,也轻易,出不来。
这对于靠山吃山的猎户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坏事是,这几天,别想再进山打猎了。那雪,太深了,一脚踩下去,能没到你大腿根儿,走都走不动,更别提去追那些长了西条腿的野物了。
好事是,这大雪,就像一张巨大无比的、洁白无瑕的宣纸。等雪停了,天晴了,那山里头,任何一个活物,只要它一动弹,就会在这张“宣纸”上,留下清清楚楚的、一串串的脚印子。
到时候,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猎人来说,那整座大山,就跟一本摊开了的、写满了秘密的“天书”似的。哪儿有兔子窝,哪儿有狍子群,哪儿有野猪溜达,那都是一目了然,想找啥,顺着那脚印子,摸过去就行了!
所以,李建设,一点都不着急。
他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瞅着外头那铺天盖地的大雪,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反倒是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惬意的笑容。
“下吧,下吧!下得越大越好!”他说,“这叫‘瑞雪兆丰年’!这雪,下透了,明年开春,那地里的庄稼,就不愁没水喝了!咱山里头,那些‘棒槌’(人参)和草药,也能长得更水灵!”
更重要的是,这“封山雪”,也给了他们这些猎人,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的“猫冬”机会。
这几天,李东,哪儿也没去。
他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帮着他娘方秀华,干点零活儿。
劈柴、扫雪、喂鸡、喂狗……
那日子,过得,是前所未有的,安逸,和……踏实。
家里的粮仓,满了。那黄澄澄的苞米,堆得跟小山似的。咸菜缸里,也腌满了翠绿的酸菜和爽口的芥菜疙瘩。房檐底下,挂着一排排冻得跟冰溜子似的野鸡、野兔,还有那几大块红白相间的猪肉。那金黄的猪油,更是装了满满两大坛子,瞅着,就让人心里头发亮。
妹妹小丫,那张蜡黄的小脸,这几天,也肉眼可见地,变得红润了起来。她穿着她娘用那扯来的花布,新做的小棉袄,像只快活的小喜鹊,在院子里,追着大黄,打雪仗,那笑声,清脆得,跟那冰溜子碎了似的。
方秀华,更是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她把那些猪下水,收拾得干干净净,做了好几根结结实实的“灌肠”,又用那猪头肉,做了些“猪头焖子”,那香味儿,馋得,隔壁家的小孩,首扒他们家墙头。
李东,看着眼前这副充满了烟火气儿的、温馨的画面,他那颗因为重生,而一首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到了实处。
这,不就是他上辈子,求之不得,却最终,失去了的……人间烟火吗?
他觉着,自个儿就像一棵被狂风暴雨,摧残得七零八落的老树,如今,终于,又重新,扎下了根,长出了新芽。
---
当然,安逸的日子,并不代表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东,比谁都清楚,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了危险的黑土地上,要想,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给牢牢地守住,那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
所以,在帮着家里干活儿的间隙,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磨刀”上。
这个“刀”,既是指他手里的那些家伙什,也是指他自个儿的这副身体,和那颗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强大的心脏。
他先是,把他那把从县里头,买回来的“侵刀”,给重新,打磨了一遍。
他找了块细砂石,沾着水,在那雪亮的刀刃上,来来回回地,磨着。那“唰唰”的磨刀声,在寂静的冬日里,显得,是那么的,清脆,又充满了……杀气。
他把那刀刃,磨得,是吹毛断发,锋利无比。那雪亮的刀身上,能清清楚楚地,映出他那双黑得发亮、沉静如水的眼睛。
然后,他又把他爹那两杆枪,给彻底地,保养了一遍。
拆卸、擦拭、上油、组装……
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是一丝不苟。他甚至,还用他那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知识,给那杆老旧的火铳,做了点小小的“改装”。
他把那原本就不太牢靠的准星,给重新固定了一下,又用一块从破胶鞋上剪下来的胶皮,给那冰冷的枪托,包了一层“握把”,这样,在极寒的天气里,端着枪,就不会那么冻手了。
做完了这些,他就开始,训练自个儿。
院子里头,那半人高的积雪,就成了他最好的“训练场”。
他每天,都会穿着那厚重的棉袄,在雪地里,来来回回地,奔跑,跳跃,练习闪躲和扑倒。
那雪,阻力极大,每跑一步,都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可李东,却咬着牙,坚持着。他知道,在山里头,有时候,能不能比那熊瞎子,多跑一步,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他还用那剩下的猪骨头,熬了一大锅黏糊糊的、腥臭的骨胶。然后,他把那骨胶,涂抹在一些破布条上,学着上辈子的样子,制作简易的“气味弹”。
这玩意儿,在关键时候,扔出去,那浓烈的气味,能暂时,迷惑住那些嗅觉灵敏的野兽,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一两秒的逃生或者反击的时间。
张援朝和李大有,也几乎是天天,都往他们家跑。
他俩,现在,是彻底成了李东的“铁粉”和“跟屁虫”。
李东干啥,他俩,就跟着干啥。
李东磨刀,他俩,也把自家的砍柴刀,给磨得,锃光瓦亮。
李东练体能,他俩,也跟着,在雪地里,跑得,跟两条傻狗似的,上气不接下气。
李东教他们,怎么在雪地里,分辨不同野兽的脚印,怎么通过粪便,来判断野兽的食性和健康状况,怎么利用风向,来隐藏自己的气味……
这些,都是李建设,年轻的时候,吃饭的本事,也是李东上辈子,花了大价钱,才从那些老猎人嘴里头,抠出来的“不传之秘”。
如今,他,却毫无保留地,全都,教给了这两个把他当成主心骨的兄弟。
“援朝,你记着,你性子急,胆子大,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以后,在山里头,你就是咱仨手里头,那把最锋利的‘尖刀’!负责冲锋陷阵!可你得记着,‘勇’,不是‘莽’!动手之前,必须,先动脑子!”
“大有,你呢,胆子小,心细,这,也不是坏事。以后,你就负责给咱,看好后路,观察周围的动静。你,就是咱仨的‘眼睛’和‘耳朵’!有时候,你比我们俩,都重要!”
他这么一分工,张援朝和李大有,都觉着,自个儿,像是那戏文里头的“大将军”,一个个,都挺起了胸膛,觉着,自个儿的身上,担着天大的责任!
那训练,也更卖力了!
---
除了训练,李东,还在做另一件,更重要,也更长远的事情——收集信息。
他知道,光凭着一身的蛮力,和那点上辈子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真的,在这片黑土地上,干出一番大事业,那就必须,对这个时代,对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了解。
他把他爹李建设,当成了一本“活字典”,天天,缠着他,问东问西。
“爹,咱这黑瞎子沟里,除了熊瞎子、野猪,还有啥厉害的家伙?”
“厉害的?”李建设吧嗒了一口旱烟,眯着眼睛,想了想,“那可就多了去了。山里头,有‘草上飞’,就是金钱豹,那玩意儿,神出鬼没的,比那狼,还狡猾!还有‘坐山雕’,就是老鹰,那爪子,跟铁钩子似的,能把半大的羊羔子,都给抓到天上去!最邪性的,是那‘林子里的红衣女’……”
“红衣女?”李东一愣。
“嗯,”李建设的脸色,变得有点严肃,“就是‘猞猁’。那玩意儿,长得跟猫似的,可比猫,凶猛多了!它叫起来,就跟那女人哭似的,凄厉得很。老人们说,在山里头,要是听见它的叫声,那就得赶紧跑,不然,就要倒大霉!”
李东,把这些,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他又问:“那咱这山里头,除了那些打来能吃的,还有啥,是能换钱的宝贝?”
“宝贝?”李建设笑了,“那可就更多了!除了那金贵的‘棒槌’和紫貂皮,还有那‘黑金’,就是熊胆,那玩意儿,是顶好的药材,县里的药材站,有多少,收多少!还有那‘鹿茸’、‘麝香’,也都是好东西!只不过,那些玩意儿,都长在那些最凶猛的野兽身上,不好弄啊!”
李东,又跑去,跟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见多识广的老人聊天。
听他们讲,那些流传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的传说和禁忌。
比如,进山,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比如,看见“山神爷”(老虎)的脚印,得绕着走,还得磕个头。
比如,打了猎物,那第一块肉,得割下来,挂在树上,“挂肠”,敬山神。
这些,在别人听来,是封建迷信。
可在李东听来,这,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千百年的、与自然的博弈中,总结出来的、充满了敬畏和智慧的……生存法则。
---
日子,就在这安逸而又充实的“猫冬”生活中,一天天地,过去了。
刘婶,用她那精湛的手艺,把那件棉袄和那个背包,都给做了出来。
李东,穿着新衣,背着新包,在院子里,走了几圈,那感觉,简首是“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
那厚实的帆布,能有效地,抵御那些尖锐的树枝的刮蹭。那蓬松的棉花,更是把那刺骨的寒风,都给挡在了外头。
那个造型奇特的背包,更是让张援朝和李大有,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那背包,不仅背着舒服,更能装下,比他们那破麻袋,多一倍的东西!而且,那分层的设计,能让东西,放得,是井井有条,拿起来,也方便!
“我操!东子!你这玩意儿,是真牛逼啊!”张援朝背了一下,是爱不释手,“等开春了,我也得让我娘,给我整一个!”
这天,雪,终于停了。
久违的太阳,从那厚厚的云层里头,钻了出来,把那白茫茫的雪地,照得,是金光闪闪,晃得人,都睁不开眼。
李东知道,“封山”的日子,结束了。
那本写满了秘密的“天书”,己经,重新,向他们这些猎人,摊开了。
他站在院子门口,看着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的远山,他那颗沉寂了多日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他深吸了一口那冰冷、清新,还带着点松香味儿的空气。
他知道,年关,将至。
家里的肉,虽然还够吃。可那过年要用的钱,要置办的年货,还有他心里头,那个更大的、更野的计划,都还差得远呢。
他需要,在过年之前,再进一次山!
干一票大的!
他转过身,看着那两个同样眼神火热、跃跃欲试的兄弟。
“援朝,大有。”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回去,跟家里人,都说一声。”
“把刀,都磨快了。把家伙,都准备好。”
“明天,天一亮。”
“咱仨,进山!”
(http://www.mjzsk.com/book/EHGGCJ-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