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晚邮报》专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九十八章 《晚邮报》专访

 

一部电影,让一个国家的官方文化部特意发表一张感谢信,这在世界影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这可是是官方亲自下场背书,引流。

想想看吧,欧洲的影迷看到这封感谢信时,会不会为信中的电影感兴趣,会不会因为这封感谢信而走进影院。

除此之外,其他意呆利的明星和导演一看,哎呦呵,我们官方都下场变成苏吹了,那我们还等什么?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明星,导演站出来夸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纷纷表示要为它站台。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对没有骂的。

有媒体称苏浩的《西西里美丽传说》在丑化西西里人,甚至还有记者跑到西西里岛去采访当地人。

结果那两个当地人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者问为什么。

那俩人说自己是同性恋……

嗯……

确实符合苏浩对意呆利的刻板印象。

吃瓜群众的热议,明星们的赞扬,官方的背书,媒体记者的追捧,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成为意呆利,乃至整个欧洲现象级的一部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非欧洲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能够在这里掀起这么大的阵仗。

说句实话,当年朱塞佩·托纳多雷拍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时,也没有闹出这么大的阵仗。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首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投资方是AURELIA集团。

作为意呆利最老牌,也是最大的集团,AURELIA与意呆利官方的关系那可是真不简单。

苏浩压根就不相信,马尔科·罗西是因为真的喜欢这部电影,才让意呆利官方发表感谢信的。

这里面,绝对有AURELIA的内部操作。

其次,苏浩是一名华国人。

就像前文说的,今年是华意建交37周年,现如今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意呆利官方此举也是为了加强与华国的联系。

再说了,你朱塞佩·托纳多雷就是意呆利人,给自己家乡拍电影不是应该的吗?

但是苏浩就不一样了,他一个华国人,跑到意呆利的西西里岛,拍了一部意呆利反二战的电影,然后去柏林电影节,为意呆利拿下了金熊奖。

等等!

为意呆利拿下了金熊奖?

每座!

人家意呆利人说了,虽然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华国人,制作公司也是华国的公司,但是无论是从背景,还是内核,都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意呆利式电影。

那说为意呆利拿下金熊奖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于是乎,除了华国的新闻在宣传苏浩为华国带来了金熊奖外,意呆利的媒体也在大肆报道,称这座金熊奖是属于意呆利的……

也正是这几个原因,造成了如今这个电影盛况。

至于女主角伊芙琳·斯特林,更是成为了整个欧洲的梦中情人。

“苏,伊芙琳,《晚邮报》的记者到了。”

“OK,我们准备一下。”

《晚邮报》是意呆利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同时也是意呆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其影响力在整个欧洲都不容小觑。

“苏导,作为一名意呆利人,我非常感谢您能为我们意大利带来一部这样精彩的电影。”

“谢谢。”

记者:“苏导,您的镜头精准复现了1940年代的西西里,甚至捕捉到锡拉库萨海风里的咸涩感。我很好奇:一位华国人为何选择拍一部深入意呆利文化基因的电影?”

苏浩笑了笑,然后说道:“当初我在西西里岛旅行的时候,发现了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拍摄于1943年,记录了一名女子穿过锡拉库萨广场时被少年群体尾随的场景。”

“这些影像首接触动了创作动机。我们聘请了博洛尼亚大学历史教授路易吉·罗西担任顾问,确保服装、建筑和方言符合1940年代实况。”

记者:“主演伊芙琳·斯特林Y国人身份的背景,是否影响角色可信度?”

“并没有。”

苏浩笑着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伊芙琳·斯特林:“伊芙琳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演员,在开拍前,她曾在阿格里真托与二战幸存者共同生活了两周,记录了6份口述历史档案。”

“这样的经历,可以很好的帮助她理解角色。”

“而且,电影的成功也很好的证明了电影选角的正确。”

记者笑着点了点头,问旁边的伊芙琳·斯特林:“伊芙琳小姐,首先感谢您在电影中所奉献的精彩演出,我想问一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能够成功,您认为您的表演占了几分?”

“十分吧。”

伊芙琳·斯特林眨了眨眼:“我的意思是说,满分一百分。”

记者:“哈哈哈,为什么这么说?”

伊芙琳·斯特林作小熊摊手状:“凡是看了电影的人,都会知道这部电影能够成功,最大的功臣来自于导演。而我,只要扮演好一个美丽的花瓶就好了。”

记者:“在您眼中,导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伊芙琳·斯特林脸红了,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苏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在和他合作的两部影片中,他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我很幸运,能够和他合作。”

记者:“苏导现在还是单身吧,有想过和苏导谈一场恋爱吗?”

“哈哈哈。”

伊芙琳·斯特林大笑着说道:“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苏愿不愿意了。”

苏浩在一旁笑笑不说话。

玛德,这个《晚邮报》好歹也是个官方报纸,怎么整个和Y国的太阳报一样。

整个专访一共持续了两个小时,除了刚刚的那个八卦问题外,剩下的就比较正常了。

全都是在夸赞。

夸苏浩导的好,夸演员演得好,夸电影拍的好。

专访结束后,剩下的就和苏浩没什么关系了,等着电影下映分钱就好了。

2008年1月15日,苏浩乘坐专机回到国内。

嗯,马上就要过年了。

除此之外,鲁影集团的改制也接近了尾声。


    (http://www.mjzsk.com/book/JCD0HH-1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
慢节奏书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