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中,我们尝试着观想了千年古树整体的运化,那是本源的运作轮廓。而作为一个从本源极化中飞散出来的意识种子,其一生又都历经了什么呢?
本节里,我们跟随着一枚刚出生的意识微粒从稚嫩渐进到成熟,看看内在自我意识的一生都经历了些什么。
一枚“种子”,是宏观本源意识一次呼吸中投放出来亿万枚种子里的一个。它拥有本源自我意识的一切信息与自性、特征与习性的浓缩意识基因的传承。
并不是每个种子自身都完美无瑕,因为分裂的过程本身就是随机的混沌操作。理论上每枚种子应该是全然宏观本源自我意识的复刻,但事实上随机性的混沌带来无常的变量,让突变与守旧、丰盈与匮乏都存在其中。混沌导致多样性的诞生,多样性带来非理性不可预测的因果,这不可控性让本源能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本源意识拓展自我、发展自我的不二法宝。
自我意识能量碎片以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觉醒后,成为一个孑然一身的能量泡泡,清澈透明,被意识界叫做“小白”。这是超我完形的幼年体。因为每个初始化的“小白”天生禀赋各异,能量大小不同,所拥有的意识碎片中携带着的意识频率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早期环境中,它们依着初始化的意识频率落入了各个不同意识频率的意识流中,然后慢慢地沉淀或飞升到与自己意识频率相符的意识流内,开始了自己的生命之旅。
意识能量体从诞生到寂灭的一生中必将经历的主要历程,被分布在五个大的空间场域内。分别是:诞生地附近的“混沌”;
幼年期到青年期时都在能量流比较有序稳定的“绿区”;
在意识体成熟到自觉可以历经风雨时,会尝试着进入赤道附近的对冲乱流中,那是多维度、多时空、多次元混沌混杂的区域。意识力松散的意识体,很容易在那里迷失自我,被打回绿区重新修习。这一很不友善、充满激荡的时空区域被称作“红区”;
有能力与机缘闯过红区的意识强者,在红区里获得了意识的淬炼,掌握了对多维时空体系的把控能力、自我内外觉知与自我定位的技巧。升华后的意识能量体,进入高光的“白区”。在“白区”内完成最后的成长阶段,最终达成自我意识完形的状态;
在达成完形后,内在的合一意识会敦促着游子衣锦归乡,进入“涅槃”之光,与宏观本源意识达成最后一步的融合,交托出自己的全部,成为狭义本源意识海中的一滴,从此消融了自我意识,融入到合一意识中。
以上的详尽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意识进化中逐一展开。在本节中主要是讲述意识能量体都历经了怎样的发展。
混沌初开
我们回到开头:那一枚小小的意识种子在混沌中流转,最后依据自身意识能量频率,落入了与自己频率相匹配的意识能量流中。这里涉及到一个法则:意识频率决定自身所在的实相体系。自我频率与实相频率是自动匹配的。你越丧,生活就越艰辛,喝凉水都塞牙;你越欢喜,生命就越高亢,甚至低头都能捡黄金。
倒不是说见天傻乐呵的人就能万事顺遂,自己白痴般的傻笑与因智慧的觉悟能每每沉浸在法喜里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对人生八苦的无感,后者是有能力把八苦太极成八喜,处处见闻到滋养的喜乐。
当一枚种子随机缘飞扬,随机地落下,它可能落在磐石上成为滋养万物的食粮,可能落在沙地上找不到水源的滋养,可能落入贫瘠中很努力也无法开花结果,可能落入沃土里但自身却是一枚干瘪的皮囊。能看到此书、听闻这书中信息的人,你们是沃土中的麦粒。我来告诉你们,你们都经历过了什么,今后会遭遇到什么。
一枚种子,一个意识能量小白,通过原始的混沌,作为一个小我独自慢慢历经着幼年的迷茫,它会依托在持久与简单的物质上,去缓慢地感受与体验意识界用意识幻化出来的意识实相,尝试着去感知本源实相以外的意识实相。
随着自我意识内在意识频率、认知能力、智慧架构的提升,意识能量体可以吸纳、积累、储藏、运用更多的能量。能量的累积带来自我生长的可能性,植根于生活中,从蹉跎里吸收成长的养料。
意识体扮演过矿石、山脉、星球、浮藻、苔藓、草木、鞭毛虫、昆虫、动物、人、灵、神,乃至虚体,对于意识体来说,整个我们实相多维空间内的一切实体与虚体都是可以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意识能量等级才能匹配载具并激活角色。
一块磐石被岁月磨砺成齑粉,是它的一生;一个人从胚胎到骨灰也是一生;虚体无形之神的寿元可能比一个恒星还要长远,但也有其成住坏空的历程。所有的角色都是意识历经生命的载具,这些载具都是意识能量微粒堆砌而成的一世因缘聚散。
这里有两层相互套叠我产生——外在载具自我是由众多具有独立意识的能量微粒构成的显像矩阵实体,而这个实体内存在着源自内在自我意识的意识主体“我”。内在自我意识与外在载具意识相互交织,形成了临在自我意识我。这样三层我就到位了。
临在自我意识作为载具角色我,是一生的主角;内在自我意识是剧本的编导;
外在自我意识则是投资方。
在主角演员、导演、投资方中,三者是否能达成利益的一致、在产生分歧时遵从谁的主张,成为这一生命体验历程的主要课题。
三者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作为肉身载具意识,自己怎么滋润怎么来,怎么长久怎么办,贪食、好色、慵懒是肉身意识的人生主旋律;
角色意识则更关心自己的情绪、感受、压力、成就,换句话说,名利、是非、得失、虚荣、好恶,都是它最在意的;
而内在自我意识关心的东西却是如何拓展经历、如何达成初心、如何弥合自己认知上的短板、如何让自我心智得到历练、如何从挫折中看到自己当下的不足、怎么才能在实践中证悟自己的领悟。
不难看出,三者的关注点是截然不同的。这时自我意识偏重与依从哪一方更多一些,其人生就会体现出不同的想往与规划轨迹来,进而显化出更多的动物性、人性或神性。当然没有对错,都是体验。
自我内在意识的能力与能量越被照顾,它越能成长并当家做主;但如果还太稚嫩,就只能依赖动物性来完生的自动化驾驶。当动物性与神性相对平衡时,人性成为主导方。情绪化的生活、各种渴望与在意,让一生在左突右冲中颠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迷茫混沌的初期过后,一部分种子成为了其它种子的滋养,彼此合并,在自体解构的过程中为其它种子的成长提供了能量与意识片段。这有点儿像远古时以部落为村之后,邦国的成立又一统了这些小势力。它们的旗帜消失并不意味着其子嗣与意识形态就湮灭在进程中了,融合让那些早就消失了的远古部族血脉和意识形态在更大的体系下得以延续着。
(http://www.mjzsk.com/book/DEGECJ-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