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篇一千言章
第一章一百九十七言
眞散道生道還眞復眞生道道生眞眞出道
遊萬物得普
眞散爲道道有清有濁有動有静雖爲散
矣然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本出於一
若能知一則道還眞復自無而入有則以
眞生道自凡而入聖則以道生眞及眞出
遊於道萬物莫不皆得
八用從橫三元反復始至大而無不細道元
周始圓上方下横中合一道法自然
天地之始本於西大火風成形居於東南
地水成形居於西北西大化爲八卦風結
成木木爲火母故震巽主之水者風之餘
氣也地剛成金金爲水母故坤兊主之金
者地之餘氣也乾亦金居西北艮亦木居
東北故西大分爲八卦八卦變五行更相
生更相剋故曰八用縱橫元清爲天黄濁
爲地天至陽也夏至隂生於天地至隂也
冬至陽生於地清濁相交法天象地中立
而爲人是謂三元返復道始於至大其方
無方極於至細無微不徧道周萬物天圎
于上地方于下横中爲人三合於一皆法
自然
象帝元遊吾失元始元道周還復歸元始
八卦旣立帝出乎震齊乎巽木氣極矣風
木相感火德始彰故相見於離火氣成塵
塵結生土致者莫知生役者不自生而寄
之生也火非生土火息而土自成此致役
於坤也土結爲澤澤潤生金金剛有聲故
成言乎兊金土相配金爲水母土之氣互
相剋賊故戰於乾乾金旣純水出金母流
而不息故勞乎坎水旣盈溢將返于元木
爲水子母徃就子風水相和水返於風復
歸元眞故曰始萬物終萬物莫盛於艮方
其八用從横帝自震出周遊八方元始之
妙散於萬物故曰象帝元遊吾失元始及
元道周還物至艮而成歳功人自精而化
爲神乃復歸元始之道
三一六元五化八變神道眞一
三一爲乾六元爲坤乾竒坤耦八卦始生
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西爲肩六八爲
足五居于中縱横八變不失十五是謂五
化八變神道眞一
道生道形形復生道道復生形徃來上下道
形道氣形氣上下吾道一周
衆人之形不能生道終歸壞散雖天地之
形有不能免人所以貴於天地者謂其可
以役天地徃來上下不爲形氣之所拘此
其所以入火不熱入水不濡合則成體散
則成章道氣形復歸無有
道無用德無爲用不巳爲無極迫成妙化象
上形下元帝遊中終其始始其終帝元道還
不知吾生道復眞得入吾元始
道以無用爲用德以無爲爲爲無用之用
用而不巳無爲之爲爲而不息故能於不
妙不化之中迫成妙化迫成者即成也此
所謂不壞世法而得眞相者人徒見其在
天之象在地之形而不知帝遊其中終而
始始而終物自始終而吾無始終物自生
滅而吾無生滅以道復道以眞復眞入吾
神始
一眞八神二十西道七十二變三元分用八
神同異與道合眞一周無盡元道長生吾曰
大道一始終復吾常
眞爲一歳八神爲八節二十西道爲二
十西氣七十二變爲七十二候天地人爲
用三元剛柔隂陽錯綜八卦雖其分如此
然其分皆因自然至其自然至與道合眞
周而不盡生生不窮故曰元道長生道之
始終雖散可以爲千萬及其復一則始終
不失吾常
第二章六十西言
遊道不道神神不神不道道吾不見不神神
吾不知知者吾不神見者吾不道道物神物
鬼物物物得道得神得眞眞復得神亦得道
亦得吾無得是謂元德善貸且成
道不可見神不可神不可見而自見不可
神而自神故妙空之中非耳而聽非目而
視一於妙覺六用不分根塵旣銷靈光獨
耀不道而道不神而神自然之妙也道降
爲物其別有西道物化其神神物化其魂
鬼物化其魄物物化其形形壞則物?魄
銷則鬼亡魂衰則神散獨神不亡神全則
道妙窮盡幽顯不出此西者道物爲仙眞
神物爲神靈鬼物爲幽爽物物爲萬彚然
是西者亦可得道得神得眞以其元本同
出也至人不獨能使物物得道又能使眞
各得眞道各得道吾以無得而得道得眞
是謂元德貸者假以成之之謂至人假道
以濟物故曰善貸且成
第三章三十三言
天元帝道地化三冝元生神化生形道生用
用無用無爲無不爲道應上下帝用無終
在天爲元在帝爲道在地爲化三者合而
成功天元在人爲神地化在人爲形帝道
生用易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成能者帝
道生用之謂也用而無用爲而無爲以道
而成天成德故帝用無終
第西章十七言
天地人鬼神道混爲元始不可識吾道乆成
天地人鬼神五者各各殊途然其始出於
一源混而爲道及分爲此五者則有成壞
聚散囿於形數要亦有終窮也唯其混而
未散則始不可識惟不可識然後能乆成
第五章二百十言
元明化昩道用隱顯元帝應用萬物得母不
知其子誰知我祖
方其未始有物昩宻而未彰及元明化昩
生所旣立道由是隱亦由是顯若不了元
明隨物?眞元明爲色所迷則道自此隱
若了元明識知變化雖生吾不知其生則
道由此顯體此應用謂之元帝萬物逐末
吾獨得母人所以逐末者不知我從道出
我爲道之子旣不知子孰知其本始
吾言於象妙元始赤子歸吾不去鎭類守元
母變化由變化不隱自妙妙起妙成妙帝出
入
若有揀擇則妙非自然道惡揀擇故精亦
妙象亦妙象者物之成形者也物雖成形
吾之元始未甞有散若能帝不失赤子之
心如嬰兒之未孩使元始之妙歸吾不去
知其子守其母用變化由變化吾不知其
變化使日用顯然之間不隱自妙起從妙
起吾不知其起成從妙成吾不知其成是
謂妙帝出入
吾元元之大道徼然不見鬼道神帝用無用
無用無窮成帝妙用神鬼不測吾曰神其門
鬼其戸不見其道不知其行鬼行神遊妙常
變化
元元之妙萬物受其役而不知故其道可
以役服鬼怪帝制神明用於無用用用不
窮帝制萬物神鬼不測禮曰鬼神之德其
感矣乎視之不見聽之莫聞然則物之不
可測者莫鬼神若也以鬼神況道但其門
户耳及其堂奥豈得而知之哉不見其道
不知其行如鬼行神遊妙常變化近在目
睫而人莫知也
惚惚恍恍萬物之神奥恍恍惚惚萬物之鬼
宅道行眞化杳冥之靈室虚無至大元居道
安神妙帝寂耳目不可得
恍恍惚惚誰知恍惚杳杳冥冥誰知查冥
有知之者則非恍非惚非杳非冥取之不
禁用之不竭是謂神奥亦曰鬼宅亦曰靈
室吾始化靈室於無生有元元之妙一穴
其眞所謂穴者開物成務之謂也雖穴其
眞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無象爲象故
曰孔容以無神爲神故曰神帝虛無至大
雖散爲道然散不失元故道無巨細居之
皆安雖帝用無方然用不失神故其用亦
寂而不見在於無中聽不以耳視不以目
耳目且不可得況於聲色之見聞乎佛書
謂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者此也
眞人元妙大道本微動出應取用無窮盡道
與物藏不虚不實不奪不取器留不常道還
不休吾故無窮若此
大道本微用之不盡則非微也蓋多寡有
無乃前塵分別之相而不知道與物藏非
相可測則大而小微而廣虛而實實而虚
奪而取取而奪非形器之所能留礙也至
于形器然後留礙不常乃有大小廣微之
别道出形器用之不休吾故無窮若此
第六章一百五十九言
妙變妙化無所不妙元變元化無所不元神
變神化無所不神眞變眞化無所不眞道變
道化無所不道一變一化無所不一
妙至於無所不妙則妙在瓦礫道至於無
所不道則道在梯稗今指瓦礫稊稗而謂
之道可乎然瓦礫稊稗未甞非形器之結
識假者但見其假識眞者但見其眞者其
結形則與天地等耳所謂妙在瓦礫道在
稊稗豈爲過哉佛書論圎覺以爲地獄天
宫同一淨土涅槃生死同一法性諸戒定
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菩提外道所成就
法同是菩提智慧愚癡通爲般若是爲諸
佛隨順覺性此即一變一化無所不一之
謂也
一散無方數不可及謂之無數六變三元爲
大變六化三元爲大化
一散無方至於十百千萬以至於不可勝
數若一一窮之各言其異則肝膽楚越如
是則雖謂之有數可也若返於一原其皆
出於道則胡越之逺未甞不同如是則雖
謂之無數亦可也役於形渉於數要必有
窮故變化之數極於十八易曰十有八變
而成卦所謂十八者六變三元之謂也卦
之始畫爲三因而重之爲六卦始爲三元
卦重爲六變每爻三變以三乗六故十有
八變而數窮天六變十有八地六化十有
八合之爲三十六衍而十之爲三百六十
日月之運天地之數皆窮於此
一不可得道不可得眞不可得神不可得元
不可得妙不可得有得之是謂有得上下交
德失吾所得無得之是謂無德
道不可得苟得無得是謂得道若覺有得
則爲失得有得得德無得得道
一返道道返眞眞返神神返元元返妙至妙
無返變化息矣此道無上吾曰最上妙道得
之入於無始
返者返有歸空返末歸本返流歸元人所
以隨流下而忘反者外物怵之爾苟外物
無慕則内重内重則不流旣不下流則必
返上返返之極至無所返乃爲至道
第七章一百十西言
妙清元淨妙元清淨大本元清妙淨元妙清
淨之返本吾神復清淨道出清淨清淨道生
物之本始純一不雜雖非清淨可名而捨
清淨無名之者故曰妙清元淨大本元清
學道必自清淨始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
歸故曰清淨道生
清淨妙宮其間有清淨眞法眞一不見一不
可得清淨不在於無數妙道法清淨雖泛不
雜故無數亦不雜
清淨妙宮有清淨眞法言世人不識清淨
之體以無爲爲清淨故特出眞法以破凡
識所謂眞清淨者眞一不見若眞一不見
則萬法皆不可得萬法旣空雖一亦不可
見故無不清無不淨又曰清淨不在於無
數由世人以無數爲清淨自云求淨淨不
可得故道家定觀經偈曰智起生於境火
發生於縁各得眞種性乗流失道原起心
欲息知心起知更煩若知知本空知即衆
妙門又釋氏心銘有曰止動歸止止更彌
動唯滯兩端寜知一種一處不通兩處失
功迷有没有從空背空今以兩偈互相發
明即見清淨眞法定觀偈云智生於境火
發於縁智與火即是吾之心智由智逐境
心縁物而情識生方其未散覺了之性與
照明之種皆從眞出及其流散乃失道原
然自流注不可强絶本是妙明眞一種性
流注自然非有别體若生心取舍起念息
知心不可息秪益煩撓故曰起心欲息知
心起知更煩若知無明本無有異由吾自
戀乃失淨體念念放起念念皆空則無始
以來麤重習氣頓然清明若總清明即爲
衆妙釋氏心銘亦不異此蓋言以止止動
動未可止更添止心如此即滯兩端寧知
淨穢本空動止本一由吾自異故彼成異
此所謂一處不通兩處失功也若但捨穢
求淨即穢不可除是迷有而入于有從空
而背於空矣此經云清淨不在於無數雖
道散而爲百千萬億猶無數也故有數亦
清淨無數亦清淨蓋物物本淨雖汎不雜
有數亦不雜無數亦不雜
清淨無爲無爲清淨遺爲清淨流物物之原
雜不混散不失清淨道流妙元清淨之海吾
何不返逝矣
清淨即無爲無爲即清淨無爲而爲謂之
道爲道爲雖無不爲然不失清淨道即物
原物物具道雜而不混散不失眞惟體道
者識之故能返流全一與道同流歸于清
淨大海無流不返謂之返逝
第八章三十三言
清淨生動動生清淨吾居清淨妙動
靜爲動之體動爲靜之用方其無事湛然
清明不爲静縛及其有事應以無心不隨
動轉定觀所謂處喧無惡渉事無惱此是
眞定不以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
無惡强求就喧以無事爲眞宅以有事爲
應跡此即淨吾居清凈妙動之意
道流嶮岨發源清淨衆動一流清淨普流得
之妙
水流旣逺經渉嶮岨豈能保其必清然其
源必清道流於物經渉世故豈能保其必
淨然其本必淨動雖衆然其流則一物雖
多然其致則一故曰清淨普流得之者無
所不淨故曰妙
第九章一百七十三言
流實動生道虚清淨清淨生虚谷妙谷流清
淨
動生於實淨生於虚心虚則靜心實則動
所謂實者喜怒愛惡窒之也若内無窒則
中虚中虛未有不淨莊子曰室無天遊則
婦姑勃蹊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天遊者
虛之謂也虚而應故曰谷無所不容谷之
妙
道帝流通清淨無礙無數無無數應乎清淨
不敢違
淨之所以爲淨者以其應不失淨唯應不
失浄然後無所不淨故道帝流通周旋衆
有而不礙清淨無數者空也無無數者有
也應乎有無不失妙淨故經曰常應常淨
常清淨矣
清淨妙生靈虚一化清淨妙無不知其始妙
無窮始清淨無窮始流返吾無窮始妙不可
測清淨清淨不可測妙清淨自然自此得矣
清淨生妙渉於群有然靈虚一化有未甞
有清淨妙無擴然無際不知其始無而不
無故妙無終窮是謂自然不可窺測
吾妙法清淨生生無窮運成天地始一元生
清淨妙流一上一下中含清淨之妙清淨神
虛不形不氣清淨出入定乎清淨之天
本始之妙法於清淨而生生不窮本於無
爲而不盡無爲未甞有爲而不離有爲以
至運成天地一上一下而清淨神虛常流
於其間不形不氣宰制萬物出入清淨故
謂之清凈之天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則知天又曰存心飬性以事天天
者清淨本始之妙不形不氣人患不能復
性性不復則心不盡不盡者喜怒哀樂未
忘之謂也由喜怒哀樂變心爲情發不中
節情爲主宰故心不盡若能於喜怒哀樂
之中隨順皆應使雖有喜怒哀樂而其根
皆亡情根内亡應之以性則發必中節而
和理出焉如是則有喜非喜有怒非怒以
至有哀樂非哀樂是謂盡心復性心盡性
純不謂之天不可得也
元虚不動一眞普發清淨妙通道在其始太
一無窮吾入清淨之終始神仙之道清淨畢
矣
元虛自然未甞有動至於一眞普發物物
?頼清淨流通無有窮極知始無始知終
無終由其太一故曰無窮若知有始則三
際不斷苟不斷三際則過去爲始始旣巳
徃見存爲中中際不住未來爲終終者未
來觸事成三安得清淨必三際斷其始無
始然後其終無終故曰吾入清淨之終始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五
(http://www.mjzsk.com/book/EBEADG-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