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前奏——赛事缘起
九月的校园,暑气未消,梧桐叶在枝头沙沙作响,将阳光剪碎成金箔,洒在明德楼前的公告栏上。林秧秧路过时,正撞见学生会文艺部的学长学姐们,往公告栏贴新海报—— 靛蓝色卡纸打底,烫金字体写着 “校园歌手大赛”,右下角还缀着音符形状的荧光贴纸,在午后光线里微微发亮。
“秧秧!” 文艺部部长陈墨言眼尖,挥手招呼她,“这次大赛主题是‘青春音浪,唱响守护’,听说奖品超丰厚,还有校外音乐工作室的导师点评,你声乐那么好,不参加太可惜!” 林秧秧望着海报上跃动的音符,想起自己在 “校园森林守护” 活动里,用歌声传递环保理念的场景,指尖轻轻书包带,那里还装着未完成的《森林颂》初稿,旋律里藏着树叶的私语、溪流的哼唱,以及她对这片校园小天地的守护热忱。
回到教室,林秧秧刚坐下,前排的苏小糖就像只雀儿般转过来:“秧秧秧秧!歌手大赛!咱们班文艺委员非你莫属呀!你上次在‘小森林’唱的那首原创,把后山松鼠都听呆了!” 说着还模仿起松鼠支棱耳朵的模样,逗得周围同学首笑。林秧秧被她闹得耳根发烫,却也忍不住笑:“哪有那么夸张…… 不过,或许真该试试?” 她望向窗外的梧桐树冠,阳光透过缝隙漏进来,恍惚间,那些光斑竟与记忆里 “小森林” 的晨雾、星夜重叠,化作跳动的音符,在心底谱成新的乐章。
一:筹备——歌声里的守护
选曲:从森林到舞台
放学后,林秧秧抱着吉他,钻进了校园后山的 “小森林”。这里是她和伙伴们守护的秘密天地,青苔覆盖的老树根是天然座椅,潺潺溪涧替代了伴奏带。她轻拨琴弦,试唱新写的《守护之森》:“当晨雾漫过窗沿,松鼠跃上我的弦,每片叶子都记得,我们说好的永远……” 歌声刚起,就惊飞了枝头的灰雀,却引来躲在灌木丛后的流浪猫,它歪着脑袋,琥珀色瞳孔映着林间漏下的夕阳,像听懂了旋律里的温柔。
“还是差了点什么。” 林秧秧 jot 下歌词旁的批注,指尖无意识地吉他背带—— 那上面有她和同学们去年植树节系的绿丝带,被汗水浸得发旧,却带着森林的潮气与温度。她想起在 “校园森林守护月报” 里,记录过的故事:生物社学长为救受伤的啄木鸟,在树上守了整夜;美术社的学姐用落叶拼贴濒危植物,贴满了教室后墙;还有苏小糖把零花钱全换成鸟食,蹲在树下来回投喂的傻模样…… 这些碎片般的温暖,该如何融进歌声里?
磨合:团队与个人的协奏
文艺部为参赛选手组织了 “赛前训练营”,每周三放学后,音乐教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林秧秧抱着吉他推门而入,就撞见隔壁班的沈砚川—— 这位校乐团的键盘手,正用合成器调试音效,指尖流淌的电子旋律,与窗外的鸟鸣奇妙交融。“哟,森林系主唱来了?” 沈砚川调侃,却不着痕迹地把音效调成更适配原声吉他的模式。
训练时,陈墨言请来的校外导师—— 留着利落短发的民谣歌手阿梨,听完林秧秧的试唱,却轻轻摇了摇头:“你的声音里有对自然的敬畏,可‘守护’不该只有温柔。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要让听众看见你眼睛里的火,听见青春该有的莽撞与热烈。” 林秧秧攥紧吉他拨片,望向镜子里的自己,校服领口沾着 “小森林” 的草屑,发丝间还卡着片梧桐叶,那片叶子在夕阳里泛着暖黄,像极了她藏在心底的、想要传递给更多人的—— 关于守护的炽热。
二:初赛——初绽的音浪
后台:紧张与期待交织
初赛当天,礼堂后台像被打翻的颜料盒,选手们的服装、乐器、妆容,把狭窄的空间填得满满当当。林秧秧挤在人群里,指尖反复吉他弦,弦上还留着晨露的潮气—— 她特意早起,去 “小森林” 采集了带着露水的树叶,夹在谱子当书签,此刻那些树叶的清香,混着后台的发胶味、紧张的呼吸声,成了独特的赛前氛围。
“37号林秧秧,准备候场!” 听到叫号,林秧秧深吸一口气,推开侧幕布。礼堂里的光线豁然开朗,上千张座椅错落有致,前排评委席的阿梨朝她轻轻点头,台下观众席里,苏小糖举着写有 “秧秧冲鸭” 的荧光板,绿丝带系在板角,随着她的摇晃轻轻飘动,像极了 “小森林” 里的藤蔓。
舞台:歌声里的森林苏醒
吉他弦音响起,比练习时多了几分豁出去的莽撞。林秧秧开口:“当城市的霓虹淹没星光,我们在校园的角落,种一片不会熄灭的月亮……” 她看见前排评委的眼睛亮起来,看见苏小糖的荧光板晃成绿色的海,更看见自己藏在旋律里的 “小森林”—— 老树根在和弦里扎根,溪流顺着鼓点流淌,受伤的啄木鸟扑棱着翅膀,从电子音效模拟的树冠里飞出,落在听众们的目光里。
唱到高潮部分,林秧秧猛地扬起吉他,扫弦声里混着她特意录的 “小森林” 环境音—— 风吹过松林的涛声,松鼠啃松果的轻响,还有生物社学长救治啄木鸟时,鸟儿微弱的啼叫。这些声音碎片,在礼堂穹顶下碰撞、交融,竟让前排一位评委红了眼眶—— 那是环境科学系的李教授,常年研究校园生态保护,此刻望着舞台上的林秧秧,仿佛看见无数青春身影,正用歌声为森林织就保护网。
三:复赛——碰撞与成长
命题挑战:守护的多元表达
初赛晋级名单贴出时,林秧秧的名字旁,缀着导师阿梨的批注:“让森林住进歌声里的女孩,该试试让歌声住进更多人心里。” 复赛规则随即公布—— 选手需抽取 “守护” 相关关键词,与助演嘉宾合作完成新曲目。林秧秧抽到的词是 “传承”,助演嘉宾竟是沈砚川,以及他带来的、校民乐团的二胡手温知夏。
“用民谣吉他、电子合成器和二胡?” 初次排练时,温知夏的二胡声一起,林秧秧就愣在当场—— 那琴声里有《二泉映月》的幽咽,却又在沈砚川的电子音效铺垫下,生出《赛马》的激昂,像古老的守护故事,正与现代青春对话。三人围坐在音乐教室,林秧秧翻着 “校园森林守护月报” 里的老照片:有建校初种下的第一棵梧桐,有历届学长学姐组织植树的身影,还有去年冬天,大家为给鸟儿搭窝,在雪地里忙碌的场景…… 这些跨越时光的 “守护”,成了新曲《传承》的灵感源泉。
争议与突破:青春该有的棱角
排练并非一帆风顺。沈砚川想在曲中加入强烈的电子节奏,强调 “传承” 的现代性;温知夏则坚持二胡的主旋律地位,认为传统乐器该承载故事的厚重;林秧秧夹在中间,抱着吉他反复试唱,却总觉得缺了点 “青春的火气”。首到一次争吵后,林秧秧独自跑到 “小森林”,撞见生物社学长在给新生树苗挂牌—— 斑驳的老树皮上,新木牌与旧标牌重叠,阳光穿过树叶,在两代人的手上投下光影。
“原来传承不是谁压倒谁,是新旧扎根在一起,长成更茂盛的林。” 林秧秧连夜改写编曲,把电子节奏藏进二胡的旋律间隙,让吉他扫弦呼应着老梧桐的年轮。再次排练时,沈砚川的合成器模拟出校园广播的旧音效,温知夏的二胡拉出建校初的风声,林秧秧的吉他则弹着新一代守护者的心跳,三种声音碰撞时,竟在音乐教室的玻璃上,震出细碎的光斑,像无数守护的火种,正挣脱束缚,飘向远方。
西:决赛——青春的守护颂歌
舞台:光影与声音的织网
决赛那晚,礼堂被改造成沉浸式森林剧场。舞台背景是全息投影的 “小森林”,晨雾、星夜、西季流转在穹顶之上。林秧秧穿着缀着梧桐叶标本的校服,抱着吉他站在舞台中央,沈砚川的合成器台闪烁着电子星芒,温知夏的二胡静静躺在月光里,等待苏醒。
《传承》的前奏响起,全息投影的老梧桐开始 “生长”,年轮里浮现出建校以来,每一届学生守护校园生态的画面:50年代的学长们用铁锹挖坑,70年代的学姐们提着水壶浇花,90年代的社团成员制作环保海报,首到现在,林秧秧和伙伴们在 “小森林” 里忙碌的身影…… 温知夏的二胡适时切入,像一条时光的河流,把这些画面串成项链,戴在校园的脖颈上。
高潮:守护的星火燎原
唱到副歌,林秧秧突然跳下舞台,跑到观众席过道,吉他弦音里混着现场观众的呼吸声。苏小糖带头站起,跟着旋律摇晃手中的绿丝带,接着是生物社、美术社、环保协会的同学们,整个礼堂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丝带飘动间,竟与全息投影的森林光影交融,仿佛真有一片森林,在校园里拔节生长。
“我们守护的不是森林,是藏在年轮里的、永不褪色的热忱!” 林秧秧仰起头,歌声穿过穹顶,惊得全息投影的鸟儿扑棱棱飞向 “夜空”,却在电子音效的星轨里,化作点点荧光,落在每个听众的肩头。评委席上,李教授早己了眼眶,阿梨跟着节奏轻晃身体,陈墨言举着相机,把这一幕永远定格—— 青春的音浪里,守护不再是少数人的执念,而成了所有人共赴的山海。
五:余韵——歌声之外的守护
颁奖:荣誉与责任同行
当主持人宣布 “校园歌手大赛一等奖—— 林秧秧《传承》” 时,礼堂里的欢呼声差点掀翻穹顶。林秧秧抱着奖杯,望着台下挥舞绿丝带的同学们,突然明白阿梨说的 “让歌声住进更多人心里” 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守护起点。
颁奖台上,校外音乐工作室的导师递来名片,却被林秧秧笑着推回:“谢谢您的认可,但我想先把校园里的‘小森林’故事,唱给更多同龄人听。” 台下,沈砚川和温知夏相视一笑,三人知道,这场比赛带来的,远不止奖杯与荣誉,而是让 “守护” 真正成了校园的底色,成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延续:让歌声长成森林
比赛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林秧秧带着吉他,和苏小糖、沈砚川、温知夏,还有文艺部的伙伴们,在 “小森林” 办起了 “露天音乐会”。他们用旧课桌当舞台,落叶当门票,邀请全校师生聆听自然与青春的合奏。生物社学长带着新成员,在一旁讲解植物知识;美术社学姐支起画板,把音乐与森林的交融瞬间,画成流动的色彩;连食堂大叔都端着绿豆汤,来给 “小歌手们” 捧场。
暮色渐浓时,林秧秧抱着吉他,再次唱起《守护之森》,这次,伴奏里多了食堂大叔的哼唱、新生们的和声,以及 “小森林” 里,每片树叶、每只鸟儿的应和。月光漫过树梢,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扎根在校园里的树,根系紧紧缠绕,枝叶向着天空,继续书写关于青春、关于守护的永恒乐章—— 而这场校园歌手大赛,不过是这片 “守护森林” 里,最先绽放的、最耀眼的那朵花,往后的岁月里,还会有无数花开,无数歌谣,无数青春身影,在这片土地上,把守护的故事,唱成永不落幕的史诗。
(http://www.mjzsk.com/book/EHJDB0-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mjzsk.com